|
王曾(977—1038年),字孝先,北宋青州府郑母人。父名兼,母何氏,8岁时丧父母,寄养于叔父宗元家,叔父爱逾亲生,曾事叔如父,就学于里人张震,研习经史。他聪慧好学,少年时文才已名满乡里。 状元及第回乡省亲 乔装改名骑驴进城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春,24岁的王曾在故乡青州参加了“发解试”,高中榜首,夺得了“解元”。当年秋,他又赴京城开封参加了礼部的省试,以一篇《有教无类赋》一举夺魁,成为“会元”。第二年三月,参加殿试,考题是《有物混成赋》,王曾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赢得了阅卷官的青睐,名臣杨亿阅后抚掌叹曰:“真乃王佐之器也!”真宗皇帝大为赏识,御笔钦点王曾为状元。 王曾中了状元后,翰林学士刘子仪跟他开玩笑说:“状元试三场,一生吃著不尽。”他正声作答:“平生之志,不在温饱。”王曾高中状元,并没有得意忘形,他把金榜题名看得很轻,《宋历科状元录》卷二记载:他中状元后,给叔父写了一封信,对叔父说:“曾今日殿前唱名,遂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 据《宋稗类钞》记载,王曾中状元后,荣归故里省亲,青州知州李继昌闻讯,命父老乡亲载歌载舞去郊外迎接,自己在衙内迎候。王曾到青州后,换了衣服,改了姓名,骑一头小毛驴从另一个城门进了城。他谒见李知州时,李继昌颇感惊讶,问道:“闻君来,已遣人奉迓。门司未报君至,何为抵此?”王曾说:“不才幸忝科第,岂敢烦郡守父老致迓?是重其过也。故变姓名,诳迎者与门司而上谒。”李继昌叹曰:“君真所谓状元矣。” 政绩卓著敢于直谏,劾奸除恶不畏强权 王曾中状元后,被授予将作监丞、济州(今山东巨野)通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正色立朝,劾奸除恶,是王曾在北宋史上的重要建树。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病重,太子赵祯才13岁,宰相丁谓欲让刘皇后(后称刘太后)听政,好由自己摆布。王曾(时为副相)利用机会,起草遗诏云:“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丁谓一听是“权”处军国大事,不过是临时让刘太后辅太子听政,便要去掉“权”字,变为太后永远辅佐太子听政。王曾凛然答道:“皇帝冲年,太后临朝,斯已国家否运,称‘权’犹足示后。且增减制书有法,表则之地,先欲乱之邪?”丁谓见王曾如此坚决,也只好保留了“权”字,为以后仁宗皇帝掌朝亲政打下了基础。 丁谓的阴谋被王曾挫败后,又在听政的方式上大做文章,他想让刘太后与皇帝不同时听政,便勾结内押班雷允恭,密请太后降手书云:“帝朔望见群臣,大事见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则令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王曾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两宫异处而权归宦官,祸端兆矣!”他主张按东汉故事,太后与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太后坐帝后,垂帘听政。是时,雷允恭恃势专姿,丁谓权倾内外,众莫敢抗,逐渐“权势震主”。 当丁谓兼山陵使,建造真宗陵墓时,违背先皇遗嘱擅移宋真宗陵穴,王曾趁机向太后和仁宗皇帝上书弹劾丁谓,历数丁谓“包藏祸心,擅移皇堂于绝地”之逆行,太后大怒,遂诛主犯雷允恭,把丁谓贬往岭南。刘太后虽然不满王曾草诏让自己“权”理军国大事,但从真宗驾崩后半年的时间内观察到,王曾能稳定大局,是朝廷可倚重的人物,遂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任首相。 王曾毅然奋勇、劾奸除恶,卒使帝室不乱,祸乱不作,此事以成语“曾除丁谓”与成语“曾辞温饱”同时载入了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 回乡大力兴建州学,家中藏书捐赠学校 学校乃培养人才之场所,教化社会风气之阵地,王曾深知学校的重要,所以他三次罢相做地方长官后,每到一处,都兴办州学。 他回到故乡青州任知州,第一件事就是兴建州学,并奏明皇帝,请仁宗亲赐校名为“青州州学”。为了办好州学,他划拨了30顷土地给学校,为学校建了120间房屋,每年拨给学校经费31万钱,还请了许多著名学者、先生做教授。他还把家中大批藏书捐赠给学校,以助习读。很短的时间内,青州州学便学子满院,书声朗朗,兴盛起来。1031年3月,王曾又向仁宗皇帝求赐《九经》,得到了皇帝的应允,御赐的《九经》很快就送到了青州州学,师生们很是感激皇恩浩荡。自王曾所请之后,形成制度,凡州郡立学者,皇帝皆赐《九经》。 我国封建社会设学田以瞻学的制度,创始于宋代,此后,一直延续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站——清朝。宋朝最早提出设学田以瞻学的就是王曾。 著作显露文采 笔录确凿有据 关于王曾的著述,富弼在《王文正公曾行状》中说:“公雅善属文,深茂典懿,有《两制杂著》五十卷、《大任后集》七卷、《笔录遣逸》一卷上之,志在讽谏。有诏嘉奖,刻板均赐近位。”根据其它史料记载,王曾的著作还有《上契丹事》一卷、《九域图》三卷。 王曾的诗,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只搜集到七首、十三句,虽然流传不多,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其诗出口不凡、恢宏稳健的风格特点。《历代吟谱》载有王曾少年时作的《早梅》诗两句:“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和羹”本是一种汤菜名,由多种调料做成,后来常用作宰相的别称。“梅花”先于百花开放,作者以梅自喻,表达了要领先群芳的凌云壮志。 王曾所著书籍多已失传,现仅《笔录》一卷传世,即富弼所说的《笔录遣逸》,清代纪昀将其收入四库全书时名为《王文正笔录》。该书三十三条所记皆为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及宋仁宗时的朝廷旧闻,所言确凿有据,历来为史学家所重视。 最能显示王曾文采的是其所撰之赋。他的状元卷《有物混成赋》是他的成名之作:“得我之小者,散而为草木;得我之大者,聚而为山川。”“倾毁何由,固秉执之在我;刚柔有体,将用舍以随时。”难怪当时名臣杨亿能将王曾的会元卷、状元卷背诵如流,引得寇准非要召见王曾不可。 王曾全文流传下来的还有一篇《矮松赋》,颂的是青州矮松园(即松林书院,在今青州一中院内)的两棵卑枝四出、树干不直的矮松树。52岁的王曾罢相知青州后,重游离别了近30年的故地,曰:“囊之耆耋悉沦逝,音冠皆壮老,邑居风物触目皆变,惟彼珍树,依然故态。” ◎相关链接 王曾胞弟王子融 王曾的弟弟王子融,北宋大中祥符年进士及第。他从小吃苦耐劳、好学上进,并且天资聪颖。最初,王子融以兄长之功恩荫,入仕为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常丞、同知礼院。后来,因政绩突出,权同纠察刑狱、知河南府。史书记载,期间他又集五代事,为《唐馀录》六十卷以献。进直龙图阁、累迁太常少卿、权判大理寺。又拜天章阁待制、尚书吏部郎中、知河南。史载适逢盗贼张海纵掠襄、邓至荆门一带,子融阅州兵,率部将邀击,为民除害,从此盗贼消遁。适右谏议大夫、知陕州,徙河中府,既而勾当三班院,迁给事中,以尚书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知兖州。不赴,改刑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后,进兵部,卒,终年81岁。 王子融本名王皞,字子融,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反,便奏请皇上以字为名,始名王子融。 王曾与王子融兄弟感情颇为融洽。据宋祁《故丞相文正公碑阴记》记载:“公与天章(王子融)孰爱甚,而天章公也无不至。始丞相未贵时,娶蔡、李二夫人,早亡。及贵,谦不封国。天章岁比迁,辄上书还一官为二夫人追封,成公志也。至是,又引甲令,建螭首龟趺,丞相之名,由天章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