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古村郑母沐浴了千年风雨,这里不仅有赵秉忠的状元卷真迹和皇帝颁发给他的皇封,还发现了汉墓,有的被保存在青州市博物馆里,有的被重点保护开发。郑母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历史。
香山发现汉墓 主人或是刘贤 宋代王曾丞相墓、元代董进将军墓、明代兵部右侍郎冀炼墓、明代赵秉忠状元墓均为御赐祭葬,位于郑母村周围,当地百姓并称为“四大御葬”。御葬按大臣规制建造,石牌坊、石人、石虎、石羊等排列墓前,规模宏大、蔚为壮观,但大多已在“文革”中被毁,现遗迹无存。 2006年,在香山发现汉墓,由山东省考古所、潍坊市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发掘了陪葬坑,共出土2000多件陶器、陶俑和大量剑、弩、镞、戟等铜铁兵器。 经有关专家从墓葬规模和陪葬坑出土的文物来判断,该墓为王侯级墓葬,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李森通过考证认为,该墓主人应是西汉第一代菑川国王刘贤。其证据是:一、从香山的地理、历史背景分析,此墓属西汉菑川国境内墓葬;二、从文献记载看,墓主人系诸侯国王侯级别身份;三、菑川国第一位王刘贤不仅死在自己封国内,且无子而葬,这与香山孤墓情形吻合;四、1987年,在昌乐县朱刘镇(现为朱刘街道)发现菑川国王墓群。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菑川国自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建,至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废,历时170余年,共传九王。第一代王刘贤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在位11年。景帝三年(前154年),刘贤参加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兵败后自杀。景帝以刘贤弟刘志为菑川国王。刘志与刘贤虽是兄弟关系,但经反叛变故,刘志另辟陵地,来到距香山二十公里的朱刘镇一带。这样,菑川王陵便一分为二了。 由于香山汉墓主墓室尚未发掘,印玺、封泥和金属器皿铭文等直接证据尚未见到,墓主是否就是刘贤,还有待于将来考古发掘再进行判断。此发现,被评为“2006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
赵秉忠状元卷 现为一级文物 1983年4月,郑母村发现明代状元殿试卷,作者系明代青州府益都县郑母村赵秉忠,在万历二十六年应殿试得中“第一甲第一名”,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这份殿试卷是我国现存的明代殿试卷唯一的孤本真迹,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中明代殿试卷的空白,对研究明代科举制度等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赵秉忠的状元殿试卷为十九折册页,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天头8.6厘米,地脚3.3厘米;中间行文高35.7厘米,一律为1厘米见方的工整小楷,全文共2460字。封面封底均用绫子装裱。 试卷首页用朱红笔批着“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面盖有弥封关防长印。卷末分列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九位殿试官的官职、姓名。殿试卷正文后附有赵秉忠简历表四折。 这份殿试卷原为郑母村村民、赵秉忠第十三代孙赵焕彬收藏。从明代万历年间到发现,历经了380多年。 目前,这份殿试卷由青州市博物馆按国家一级文物保存。 皇帝颁发封诏 如今保存完好 赵氏皇封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万历皇帝册封赵氏一家的圣旨。 赵秉忠在翰林院修撰的职位上干了六年。他尽职尽责,为人耿介正直,政绩斐然,深得好评。 根据明代典章,京官六年,组织一次考核,勋业突出者擢拔提升。这年赵秉忠正好任职届满考核,在吏部组织的考核中被认为“俾之率其职以效编摹,闳其识以需匡济,任之重有也。”高度评价赵秉忠“粹质清标,通才邃学,大廷擢冠多士,秘馆引领群英。”万历皇帝大为赏识赵秉忠,便下封诏,将赵秉忠由原承务郎授为儒林郎,并追赠其父赵禧为翰林院修撰,封赵秉忠嫡母程氏为安人,生母王氏为太安人,封赵秉忠之妻张氏为安人。 朝廷万历三十一年颁发的这一封诏,也称皇封,有幸被赵秉忠的后人完好地保存下来,并于1983年捐献给了青州市博物馆。 这份皇封纵长290厘米,横宽182厘米。四周均饰金二龙戏珠纹,在宝蓝色缎锦上用金字书写而成,年月日上加盖“敕命之宝”印玺。皇封最上部有飞腾的两条巨龙组成的一方框,方框中间篆书“奉天敕命”四字。整个皇封用二龙戏珠纹饰成两个大矩形框,上部矩形框内的文字是封赐赵秉忠之父、嫡母、生母,下部矩形框内的文字是封赐赵秉忠本人与其妻。这份皇封已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在青州市博物馆永久保存。 本期图片由房永江提供(署名除外) 参考书目:《青州通史》《潍坊状元传》《状元赵秉忠》《状元宰相王曾》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