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全面取消司机端现金补贴 两大打车软件补贴变化 2014年1月10日 滴滴打车:乘客车费立减10元,司机立奖10元。 2014年1月20日 快的打车:乘客车费返还10元,司机奖励10元。 2014年3月22日 快的打车:乘客返现3至5元。 2014年3月23日 滴滴打车:乘客返现3至5元。 2014年5月17日 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乘客端补贴“归零”。 2014年7月9日 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司机端的补贴降为2元/单。 2014年8月3日 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司机端现金补贴“归零”。 自7月9日,“滴滴”和“快的”同时将司机端补贴降为2元/单后,8月3日两大打车软件再出新规,全面取消司机端的现金补贴。8月12日,记者采访市区多位出租车司机了解到,进入“零补贴”时代,司机抢单热情下降,但为了减少空乘率,不少人表示还会使用打车软件。对此,“滴滴”和“快的”方面均表示,虽然取消了司机端补贴,但依然会有其他的奖励政策陆续出台。 打车软件 司机端“停补” 还有奖励政策 8月12日上午,记者分别从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软件客服工作人员处获悉,自从7月9日两大打车软件同时将司机端的补贴降为2元/单后,又在8月3日全面取消对司机端的补贴。 据了解,自今年年初起,以“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为代表的打车软件给乘客和司机提供了各种物质奖励,额度一度曾高达每单乘客方可获20元,司机方奖励15元。通过这大手笔的“烧钱战”,用手机应用软件打车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习惯。 但自今年3月起,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先后多次下调返现金额,并对每日补贴次数进行了调整。5月17日零时起,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同时取消了原先对乘客的补贴。据第三方媒体网站易观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2季度,快的打车覆盖306个城市,活跃用户人均启动次数为6.7次;滴滴打车覆盖178个城市,活跃用户人均启动次数为5.9次。不少市民担心,司机端打车补贴取消后,会不会影响到司机的抢单热情? 不过,可能是为了打消使用者的顾虑,两家公司均表示,虽然补贴取消了,但还存在奖励政策。记者从“快的”客服了解到,“停补”只是把其中“用‘快的’收取车费的奖励”暂停。而“滴滴”方面也表示,只是取消对司机每天限10单,每单2元钱的补贴,后续还会上线新的奖励措施。 的哥说法 为减少空乘率,大部分还会用 随后,记者采访了多位出租车司机发现,打车软件进入“零补贴”时代后,有的司机抢单热情下降,但更多的司机表示已经习惯用打车软件。出租车司机赵先生告诉记者,用打车软件预约接单减少了空乘率,即便没了补贴也还会用。 出租车司机吴先生对记者说,他现在已经很少用打车软件了,主要原因是乘客用打车软件的比之前要少很多。“以前满城都用打车软件,现在空车满地跑,乘客一招手就能上车。我们用打车软件,可能还需要等一会才能到,有些顾客等不及直接就坐别的车走了,在乘车的过程中才通过电话取消叫车,害我们白跑一趟。”吴先生说。 “自从补贴大幅度下调后,现在对司机端的补贴也没有了,但我还是会使用的。”出租车司机李先生说,因为在不是打车高峰期的时候,有利于减少空乘率,如果不用这个软件,到时开空车跑也是浪费,还不如用打车软件拉个顾客,“但也只是就近抢单,对于太远的地方就不去抢单了。” 采访中,想法跟赵先生、李先生这样的司机不在少数,他们均表示,不会去卸载打车软件。“毕竟用了这么长时间了,用习惯了,如果真的卸载了,还会有些不适应呢。听说以后还会推出其他新的活动,这样用着,对我也没有什么坏处。”记者在奎文区四平路与东风东街交叉口附近遇到的出租车司机黄先生如是说。 市民态度 有人称无所谓,有人表示担心 对于打车软件的使用,市民表现出了两种态度。一部分人表示,自从打车软件取消对乘客的补贴后,已经极少用打车软件了,因此打车软件出台的各种“新政策”,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 家住高新区华安东方明珠小区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有事没事的就用打车软件,如今补贴没了,用起来越来越麻烦,还不如直接拦车。 也有一部分市民跟记者表示,已经对打车软件形成了依赖,特别担心打车软件取消对司机端的补贴后,导致司机不再使用软件抢单。 “取消乘客的补贴以后,身边的朋友用打车软件的的确越来越少了,但我觉得这个软件还是挺有用的。”家住奎文区新华小区的市民赵女士告诉记者,主要是想打车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有车,用打车软件就可以帮她解决问题。“这次听说打车软件连给司机的补贴都取消了,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以后用打车软件打车。” 本报记者 郑波 赵春晖 业内人士 市场已成熟,取消补贴是必然 曾经轰动一时的“滴滴”、“快的”之间的“烧钱大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维持了大半年之后“偃旗息鼓”? 对此,曾多年从事互联网产业的业内人士徐祥认为,这是市场成熟后的必然表现。“当初推出现金补贴,是打车软件还不为人熟知,两家为抢客源,必然要开出丰厚的补贴。”他说,现在打车软件已经成熟,有了一定规模的用户,取消补贴也是必然。 “补贴是互联网企业在业务推广时常用的手段,但不是长久之计。”他认为,打车软件要想长久维持下去,还得找到适合的盈利点,而不是单纯靠补贴。 分析师黄渊普认为,两大打车软件补贴至今,双方“烧钱”不少,但是迟迟找不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或是停止补贴的根本原因。“与其继续在打车软件上面‘烧钱’,不如把资源转移到具有市场前景的商务租车上面来。”黄渊普说道。 据了解,截至5月17日,也就是两大打车软件停止乘客现金补贴的日子,“滴滴”称已经补贴了14亿元;“快的”也称补贴超过10亿元。在今年3月份,滴滴打车联合创始人吴睿做客网站访谈时称,滴滴打车也在积极探索盈利模式,每月广告收入已有千万元的级别,但是这同动辄上亿元的补贴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 “当然,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这些钱也没完全浪费,相当于做了广告并培养了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黄渊普说道。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