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好荣在工作中。 |
|

|
|
孙好荣18岁从医,走村串户巡诊风雨无阻 今年64岁的孙好荣,是青州市王府街道井塘村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他从18岁开始行医,肩背药箱走村串户,守护村民们的健康,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6年。在孙好荣的心中有一个默默坚守的信念:做一辈子好医生。就是用这样的坚守,孙好荣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责尽力,谱写了一曲深情动人的奉献者之歌。 学医为乡亲看病 1965年10月份,孙好荣由当时的村大队推荐参加了公社医院主办的第一批半农半医学习班。1968年6月,从学习班毕业后,孙好荣来到井塘村建立了卫生所,干起了为村民防病治病的工作。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民生活十分困难,缺医少药的现象特别严重。为了缓解这个现状,让村民们治病能少花点钱,孙好荣将自家房屋前的空地开辟出来,种上草药,并坚持每天到山坡上挖珍稀草药制作药剂。此外,孙好荣还时常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为村民们医治,让村民小病不用出村。无论乡亲们有钱没钱,他都一视同仁,精心救治。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位基层医疗工作者,孙好荣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乡村医生,2013年被评为潍坊市“最美医生”,2014年被青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青州市文明市民”称号。 面对如此多的荣誉,孙好荣表示自己并不在意这些,他恳切地对记者说:“我学医就是为了给乡亲们看病,我把病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我不想看到他们受病痛的折磨,病人身痛我心痛。”
巡诊:46年如一日大雪挡不住他 巡诊是乡村医生的必修课。46年来,孙好荣背着药箱走遍了附近村子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门槛不知进出过多少次。每当提起孙好荣这个名字,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一个背着药箱在村路上行走的赤脚医生的形象。 孙好荣告诉记者,那时交通不便利,再加上家里不富裕,因此不管去哪个村子巡诊都只能靠步行。据孙好荣回忆,1982年的冬天,下了一场50多厘米厚的大雪,有的房屋都被压倒了,树枝也被折断了。但当时村里还有7户人家的病人腿脚不便,到不了卫生所就诊,而按照他们的身体状况,需要每天两次就诊。“当时如果我不去,病人就得不到治疗,病情就会加重。但是我白天很忙碌没有时间,只能利用晚上摸黑去巡诊。”孙好荣告诉记者,有一次自己的膝盖被碰伤了,在雪地里坐了约有20分钟,衣服都被冰凉的雪水浸透了。他疼痛缓解之后抖抖身上的雪,仍坚持挨家挨户巡诊治疗。 如今,条件好了,孙好荣买了辆面包车作为巡诊的工具。“路途比较远的,我就开着面包车巡诊,比以前方便多了。”孙好荣高兴地说道。
理想:农村医疗服务跟城里一样 孙好荣在平凡的岗位上,真情为民,在乡村医疗事业上做出了扎实的业绩。 1997年,孙好荣自筹10万元资金,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所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制度齐全、布局合理,现已经通过了省卫生厅标准化卫生室验收。此外,孙好荣还积极推行合作医疗门诊看病报销制度,使村民在卫生所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孙好荣告诉记者,让山里人和城里人享受一样的公共卫生服务,是自己带领卫生所要实现的目标。“现在,我们已经为辖区内1330名常住村民全部进行了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尤其是为辖区112名老人、167例高血压病人、26名糖尿病人、17例中性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提供每季度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孙好荣这样对记者说道。 当记者询问孙好荣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46年有没有想过放弃时,孙好荣一脸坚定地说:“做一辈子的好医生就是我一生的承诺。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我的儿子、儿媳妇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了,我的理想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慧本报见习记者 邢晶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