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聚焦鲁台会
 
标题导航
整治毒胶囊,不能再刮一阵风
民间捕快可以有
教材岂能被侵蚀
检举成“叛徒”,比送礼清单更可怕 
2014年09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整治毒胶囊,不能再刮一阵风



    □本报评论员 李帆 
  运动式监管充其量只是清除了表面问题,症结的根源仍在,“野火”烧过之后,“毒”害难免会“吹又生”。“毒胶囊”重现让人忧心,更让人忧心的是一阵风式的监管整治。希望“毒胶囊”敲响的警钟能够警醒监管部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别让轰轰烈烈的监管又成一阵风。
  9月2日,浙江宁海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的案件,短短5个月,涉事企业对外出售了高达9000万粒。目前,因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11人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这些胶囊中重金属铬均超标,最高的超过正常标准的65倍。
        (本报今日A24版)
  偃旗息鼓两年多之后,“毒胶囊”再次进入民众的视线,约9000万粒铬超标胶囊进入流通市场,去向不明,民众何时才能放心的吞下一粒小小的胶囊?
  2012年4月,央视《胶囊里的秘密》播出之后,全国各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围剿“毒胶囊”行动,有企业甚至将已经生产待售的有毒胶囊,偷偷倒在农田的沟渠里,似乎“毒胶囊”已无所遁形,民众也终于放下悬了很久的心。孰料,“毒胶囊”却出人意料地杀了个“回马枪”,又把民众吓出一身冷汗。
  “毒胶囊”重出江湖,让笔者不禁想起“野火烧不尽”的三聚氰胺。2008年,经过轰轰烈烈地整治,就在人们以为三聚氰胺“寿终就寝”之时,它却展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2009年,上海查处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不同的“毒”害,却上演了相同的“绝地逢生”的“好戏”,整治措施如此严厉,咋还是挡不住这些“毒”害呢?
  其实,透过两起死灰复燃的“毒”害,我们不难发现,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高度重视”、“全面整顿”、“最严厉措施” 、“严肃处理”等振奋人心的辞令成了“标配”,紧急通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副要置之于死地的架势。不过风头一过,监管也随之拂袖而去,问题照旧。三聚氰胺、“毒胶囊”重出江湖,不正是运动式监管的缩影吗?
  约9000万粒“毒胶囊”不知去向,日常监管漏洞之大可想而知,对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监管无从谈起,对采购“毒胶囊”的药企原料监管形同虚设,但凡严控胶囊生产、销售或药企原料采购的任一环节,“毒胶囊”恐怕也难有藏身之地。
  运动式监管充其量只是清除了表面问题,症结的根源仍在,待监管的“野火”烧过之后,“毒”害难免会“吹又生”。要根治“毒胶囊”,应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对药品生产、销售、再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严格管控,才能真正做到让民众安枕无忧。
  “毒胶囊”重现让人忧心,但相较之下,更让人忧心的是一阵风式的监管整治。希望“毒胶囊”敲响的警钟能够警醒监管部门,建立常态化的长效监管机制,别让轰轰烈烈的监管又成一阵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