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诸城新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聚焦鲁台会
 
标题导航
半年报人生涯光荣且自豪
2014年09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年报人生涯光荣且自豪



  自从我社推出“寻找老报人”的活动后,诸城第一代老报人江敦准激动又兴奋,他主动承担起协助寻找老报人这一光荣又艰巨的任务,每天乐此不疲地往返于老报人、报社及自己的家。近日,记者随江敦准一起探访了一位老报人——邴祥来。
寻找过程一波三折
  8月24日中午,江敦准匆匆忙忙赶到报社,顾不上喝一口水,就高兴地分享自己的收获:“当年我的另一位同事邴祥来,我打听了他好几天,可算有消息了。”随后,江敦准讲述了寻人途中的种种波折。
  在江敦准的记忆中,邴祥来离开报社后当了教师。他首先向一些熟悉的老教师打听邴祥来的下落,没有任何消息。又从网上搜寻,依然未果。有朋友让他去市教育局打听一下。于是江敦准骑着三轮车匆忙赶往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了他邴祥来曾经的工作地点——辛兴尧村中学。到尧村少说也得30多公里路,江敦准年纪大了,力有不逮。
  无奈之下,江敦准又找到了教育局人事组织科,希望从这里得到邴祥来的有关信息。表明来意后,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并亲自上网调取档案帮助查询,可还是没查到任何消息。这让江敦准的心里更觉不是滋味。
  对方看到江敦准那焦急的表情,一边安慰他不要着急,一边把他的手机号码记了下来,很诚恳地表示一定帮忙。在教育局同志的热情帮助下,终于有邴祥来的消息了。江敦准再一次来到教育局,终于拿到了邴祥来的详细住址。
  拿着地址,江敦准先后两次去找邴祥来。第一次,邴祥来不在家。第二次,江敦准来到邴祥来居住的金屋小区,老远就看到一群人围坐在花坛边,打听到邴祥来就在其间,江敦准走上前去,观察了好一会儿,寻找邴祥来的身影。终于,他认准了目标,拍打了一下观棋人群中一位老年人的肩膀,一边轻松幽默地对他说:“快过来吧,别妨碍人家下棋了。”
  邴祥来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猛一回头,一下子就认出了江敦准。虽然40多年没见了,但彼此的声音却留在了记忆里。江敦准与邴祥来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没有松开,几十年前的情景也突然在那一瞬间涌上心头……
报社工作虽短犹荣
  8月25日,记者随江敦准来到金屋小区邴祥来的家中,见到了这位慈祥的老报人。
  1961年6月,邴祥来从诸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了诸城县委宣传部。这年的年底,他调到了诸城报社。这时,跟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孙增田、吴财运、孙运欣等已在报社工作过一段时间了。1962年8月,报纸停刊,邴祥来去了县干部机关业余学校担任高中语文教师。一年后,又到辛兴公社尧村小学任副校长,后又在辛兴公社尧村联中工作。1980年,他调到诸城市辛兴中学高中部任职。1993年,学校撤销,邴祥来又回到辛兴教委,一直到1996年退休。
  邴祥来在报社的时间特别短,仅有半年。然而在他的心中,报人生涯是他最珍贵的回忆。他还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每一版的负责同志:“第一版是刘权,第二版李乾元,第三版张景森,第四版周玉英。”在报社里,他以记者身份加入诸城县新农村工作组,成为当时农村后备干部的拔尖人才。
  邴祥来讲了一个小故事。当时总编根据县委通知,拿到了许多题目。其中一个是《生产队的三秋小段包工计划》,因为题目宽泛不太好写,许多老同志都不愿轻易选择它。刚进报社不久,还算是毛头小子的邴祥来毛遂自荐,要求将这题目分给自己。为了写稿,他随工作组吃住在农村,深入观察,仔细采访。同组成员李延章年纪比较大,经验又丰富,算是邴祥来的老前辈了,在李延章的帮助指导下,这篇稿子被邴祥来搞定了,并且反响良好。
  邴祥来写的最多的是好人好事,在报社期间,仅这一方面就有十多篇稿件发表。县委工作组开工作会议时,他一律步行着去城关公社采访生产队长与支部书记。空闲的时候,邴祥来就负责修改通讯员稿件,改好后,再转交给各版面负责人。有一次报纸打好铅板印刷好后,一篇文章里“毛泽东”三个字中的“泽”掉了。当时报纸已经全部装到了车上,正要送往邮局,快到门口了,总编于正祥随手拿起报纸一翻,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明显的失误。于正祥连忙叫住行驶的车辆,组织人员连夜重新打板,再三确任报纸准确无误后才允许发行。这体现出老报人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回顾邴祥来走过的风雨历程,他自离开报社后,就全身心投入到了教书育人的事业当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建设的新人才。然而他始终不能忘记身在报社的那段时光,他说:“作为一个老报人,我很光荣,也很自豪。”
退休写诗乐陶陶
  退休以后,邴祥来在家养养花、散散步、下下棋,生活怡然自乐。然而他最大的爱好还是写诗。谈及写诗,邴祥来娓娓道来。
  邴祥来告诉记者,他在读书的时候就喜欢诗歌。上初中时,自己的作品曾经被语文老师当范文在全班朗读。进入报社后,他跟着老记者进行了深层次的学习后,自己尝试着写的几首诗歌也在报刊上发表了。2012年3月,诸城市诗词学会成立之际,他便加入其中,除此以外,还担任臧克家诗歌研究会的常务委员。
  《诸城旅游风物诗抄》总结得好:“邴祥来,年过七旬,一生从教,桃李遍地,深受师生尊敬。退休后,重新提笔,见物生情,笔耕不辍。”他退休后共作诗200多首,其作品多次见报发表。《齐鲁诗词》里发表过他的《归故里》《春山》《守山人家》等;《故土》刊物收录了他创作的《山里娃》《酒家青山下》《村头晚》;《诸城旅游风物诗抄》一书也记载了他多篇佳作:《障日山夜宿》《春暖潍水岸》《扶淇河》《常山瑶潭》等。
  邴老痴迷于诗歌创作。他白天写作,夜晚思考。有时为了一个字、一句话反复推敲,常常失眠。“我之前写的诗里有一词原本写作‘下班工’,但怎么看怎么不对味,反复斟酌后,我给改成了‘落班工’,体现出一个辛苦的过程。”邴祥来说,老伴也很支持他的爱好。现在除去已发表的,邴老在今年春天将修订完成的作品全部集中在一起,装订成册,起名《首春诗篇》,算是对自己从事诗歌创作这一爱好的历史见证。
  最后,邴老语重心长地说:“事物发展一定要顺应历史潮流才会有生命力。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一定要把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扬光大,不怕付出,敢为人先,才能进步。”这既是老一代报人对当代人的鞭策,又是希望。
   文/图 本报记者 秦子虚实习生 张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