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潍坊的七位古代名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公冶长:隐居山林广招弟子
2014年09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冶长:隐居山林广招弟子
  公冶长画像。(资料图片)
  建在安丘城顶山上的公冶祠。(资料图片)



  公冶长复姓公冶,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亦说是鲁国人,孔子弟子。幼时家贫,聪颖好学,精通儒术。终生治学而不仕,承继孔子办学思想,广收门徒,悉心教授,成为春秋时期的名儒,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名师。
到曲阜拜孔子为师 通鸟语招牢狱之灾
  公冶长(前519-前470年),复姓公冶,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亦说是鲁国人。公冶长幼时家贫,聪颖好学。青少年时期,一面砍柴耕种,一面苦读诗书,虽家境贫穷却也算得上是耕读人家。当家乡的启蒙老师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闻听孔子设馆教学,办平民教育,便毅然决然负笈从师,到曲阜拜孔子为师,跟随夫子精研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与其他学友一起跟从孔子周游列国。
  尽管史籍对公冶长的事迹记载不多,但从零星的典籍中也可窥见其一斑。如《孔子家语》说:“公冶长为鲁人,为人能忍耻”,司马迁所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可看到:“孔子弟子受业身通者,凡七十七人,前三十五人详记,后四十二人略记。其中公冶长名列第二十位。”足见公冶长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异。
  公冶长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还是一位学有专长的动物学家,据说他懂鸟语,并有一次因鸟语而招来祸端。一天他从卫国返回鲁国,走到两国交界处,听到禽鸟呼叫:往清溪,食人肉!游走了不多时,见一老妇人在路上啼哭,公冶长问其缘由,老人说:儿子前日出行,于今不远,恐是儿子已亡……公冶长说:向闻鸟相呼,往清溪,食人肉,恐是妪儿也。老妇听了立即到清溪察看,果然是儿子的尸体,悲痛欲绝。老妪将此事报告了里长,里长便把公冶长以嫌疑犯押送到了县衙。县官升堂问罪:子长何以杀人?对曰:解鸟语,未杀人。官曰:当试之,若必解鸟语,便相放也,不然当令偿死!
  这一试便在监狱里待了两个月。一日一群鸟雀在监狱上空来回盘旋,鸣叫不停,官员立刻问公冶长:鸟语何意?对曰:鸟呼叫啧啧嚼嚼,白莲水边有车。翻复黍栗,牡牛折角。收敛不尽,相互往啄。官员便派人察看,果如公冶长所言,县官又捉来一只雏燕,只见老燕飞来飞去呢喃不止,问公冶长:燕子所言何语?公冶长回答:老燕说,我们既没得罪您,又不碍您的事,为何把我们的孩子关在笼子里?县官觉得有理,便把公冶长放了。

轻利重教拒仕途,孔子另眼相看招为爱婿
  孔子一生教授的弟子难以计数,为何单单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其中必有道理,恐怕主要是看中了公冶长的坚忍、刻苦、厚道,会对女儿爱情专一,忠贞不渝的品格,也看中了公冶长学业精通,尊师重道能继承他事业的能力。孔子不仅不计较公冶长入狱的问题,反而为其尽力辩解,认为身被“缧绁”不是他的短处,倒是其特长。这就更加说明了公冶长的过人之处。
  孔子的弟子,出了不少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但一生辞拒仕途、矢志不渝、专事教书育人的却不多,成为名师的更是稀少。
  我国在春秋之前,学都在官府,入学受教育者尽皆奴隶主贵族子弟,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首开历史先河,开办私学,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有教无类”的先进思想,广招平民子弟入学,出现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纪元。
  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和爱婿,公冶长继承了师尊的遗志,一生轻利禄,重文教,专心治学,坚不做官。鲁君闻公冶长贤名,几次请他出山到鲁国做官,都被拒绝,鲁君甚至用蒲轮高车请他到君前为官,也被他婉言谢绝。至于地方上请他入仕的就更多了,均被一一辞谢。
  公冶长晚年回归故里,隐居山林,广招弟子,尽心授徒。据传书院山有“鸟叫蛙不鸣”之说,说的是书院西边有一清泉,天天蛙鸣不止,影响公冶长读书,公冶长指责“烦人,烦人!”从此书院山上只有鸟叫,听不到蛙鸣了。由于得到了夫子的真传,尤其对孔子修订的典籍理解熟透、教授得法,使受业弟子如同聆听孔子的教诲,于是名声大振,各国生员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使得公冶长培育出的学生遍及齐、鲁、莒、藤各国,为社会造就了大批有用人才,成为我国古代负有盛名的一代名师。
祠墓故里在潍坊,先进村仍有公冶姓后裔
  自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帝“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后汉书·明帝纪》)之后,孔门弟子不断受到官府的祭祀,并逐渐扩大到民间。唐开元十七年(729年)朝廷封公冶长为“莒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公冶长为“高密侯”,受到官府和百姓的推崇和爱戴。
  之后历代文人学者,对这位名儒的身世及故里考证甚多。首先是对他丧葬地的考证。公冶长的国属是鲁国还是齐国,虽存不同说法,但其墓地却没有异议。晋代张华《博物志》:“公冶长墓在城阳姑幕城东南五里所,墓极高”。《诸城清乾隆志》称公冶长墓“在县西北四十里锡山东南麓,西山又名公冶山”,即今诸城市贾悦镇先进村(原名公冶场),至今犹存公冶长墓遗址,二者说法基本一致。又《诸城县志》记载:“公冶长墓封土高大,旧于墓上建祠。”
  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巡海御史赵鹤龄始移祠墓南,并培土成高冢,植树于其上。此后曾多次维修扩建。清乾隆时,公冶长祠的规模最大,香火也最旺盛。逢年过节都有官府祭祀,民间前来进香的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由于社会的动荡,公冶长祠墓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被毁。
  关于公冶长的国属,《史记》谓其齐人,《家训》则说他是鲁人,并存两种说法是不难理解的。春秋时期,各国诸侯战争频发,齐鲁两国更是不断交战,两国交界处时而为齐,忽而为鲁,边界难以长时间固定,故而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不管怎么说,公冶长的祠墓和故里在潍坊境内,也就是说公冶长是潍坊籍是可以肯定的。今天的诸城贾悦镇先进村,仍居住着公冶姓后裔。

当年读书育人处 建起公冶长书院
  虽然囿于当时的条件,历史上没有记载公冶长的弟子的业绩和姓名,还有他在书院治学的起始时间等,但据口传历史,凭着他的学识和能力,一定是人才济济,桃李满天下的。
  后人崇尚先贤,在位于安丘市石埠子镇西北10公里的城顶山前坡,建立了公冶长书院,并建公冶长祠。此处林木茂密,清幽秀丽,清泉淙淙,空气清新,又是公冶长当年读书的地方。祠内正厅五间,碑亭、碑楼各两座,另有过道影壁,院墙,互相辉映,巍峨壮观,使书院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名胜景点。
  山上原有的书院虽早已毁于战乱,但其遗址仍存。四通石碑巍然矗立,字迹依稀可见。其中一通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青云寺住持真斋所立,碑文记载:上岁有公冶继诜者,来自诸城,称公冶长子后裔……意欲占此山以肥己。尽管公冶继诜败诉,却也从另一侧面证明公冶长故里确在诸城,而书院也确是公冶长读书的地方。还有一碑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安丘知县孙振基所立,碑文为“公冶子长读书处”。
  青云寺与书院之间,并立着两株银杏树,相传是孔子看望佳婿时携来的苗子,公冶长亲手植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可谓历尽兵燹、阅尽沧桑,两树比肩而立,形影不离,枝相交,根连理,如夫妻,故称同心树。树径茁壮,四人合抱尚不能围,为中华第一雌雄银杏树。
  近年以来,当地政府把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投资新修了两条盘山路,开发修建了登山石阶、牌坊、凉亭、乐园、跑马场等30余处景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