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潍坊的七位古代名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郑玄:博学多闻获誉经神
2014年09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玄:博学多闻获誉经神
  位于高密市阚家镇双羊社区后店村西的郑公祠。(资料图片)
  郑玄画像。(资料图片)



  郑玄(128-200年)字康城,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高密郑公村人。少笃学,好读书,数理文史,涉猎广泛,四则运算,天文气象,无不喜爱。尤深研经书,集其大成,辞官教书,桃李满园,被誉为“经神”、名师。
自幼精通加减乘除 青年已是才学满腹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高密)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郑玄的家世本来就比较显赫。其远祖名叫郑国,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其后世封为朐(qu渠)山侯。郑玄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了,他的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较贫寒。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人,不专门学习书术者也赶不上他。到了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郑玄16岁的时候,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称为神童。
  伴随着知识和学问的增长,郑玄步入了青年时代。他虽然立志于潜心钻研经学,并已具有了一定的经学造诣,但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已没有条件继续专门攻读了。在18岁那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乡啬夫是乡一级地方小吏,掌管诉讼和税收等事。对于自己主管的工作,郑玄勤勤恳恳,十分认真,抚恤孤苦,甚得乡里的好评,不久便晋级而成为乡佐,大约相当于副乡长的职位。他在做乡吏的同时,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学习,休假日也不回家,而是到学校向先生请教各种学术问题。他的父亲对此极为反对,并一再督责和训斥他。到21岁时,他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兼精算术,成了一位满腹才学的年轻学者了。当时有一位名士杜密,曾任太山太守、北海相,他到高密县巡视时见到郑玄,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升调到郡里为吏录,使他得到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此,郑玄便结束了他的乡吏生涯。

师从多位名家精通古文经学,学生慕名而来
  到了北海郡不久,郑玄又辞去吏职,入太学授业。他的老师名叫第五元先(第五是复性),曾任兖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学问的经学博士,第五是当时京兆平陵(今陕西长安)的大姓。郑玄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
  此后他又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相当于今山东、河北、河南一带),遍访名儒,转益多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辞劳苦,孜孜求道,郑玄的青年时代,就是这样匆忙而充实地度过。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已经成了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
  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自己却毫不满足,越学越觉得知识不够用。当他感到关东(秦汉时期指函谷关以东)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时,便通过友人卢植的关系,离开故国,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这一年,郑玄33岁。当时马融门下生徒400余人,入其门墙者,只有高足50余人。郑玄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无奈只得向马融的高徒求教,自筑书舍,深研马融学说。
  马融与其弟子有一次考证图纬,计算浑天仪时数据不符,听说郑玄通晓《九章算术》,擅长运算,就召见郑玄,郑玄这时才见到先生马融,很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服不已,马融对卢植说:“我和你都不如他呀!”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7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后,郑玄已经40多岁了,这时他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了,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于是远近有成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当时他家里还很贫穷,便“客耕东莱”,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
  后来,因为“党锢之祸”,郑玄从45岁被禁锢,到了58岁灵帝中平元年(184年)才蒙赦令,前后长达14年。在此期间,他打破了经学的家法,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创立了郑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突出贡献。据说当时京师之人称何休为“学海”,而称郑玄为“经神”,郑的声望远超过何。当时求学者不远千里投到郑玄门下者甚众,他的生徒通于天下。

多次辞官岂料袁绍迫其随军,途中病重辞世
  至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持献帝迁长安,朝廷公卿大臣推举郑玄为赵相,即为诸侯国的相国,官可谓大了,许多人巴不得这个职位,郑玄却藐而视之,辞谢不受。
  郑玄有官不做,俸禄不拿,始终坚持耕种为本,治学为业,传承古人耕读家风。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如河内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即为其间著名者。他的学生常常超过千人,为一时之盛。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黄巾军攻占北海,为了不让生徒辍学,他带领大家到崂山西北部的不其山下继续办学,后来不其山地带也被占领,郑玄无奈只得远去徐州,到陶谦那里,一来避黄巾之乱,同时也是找个安定治学的处所。在徐州时,陶谦意欲要他为幕僚,享受俸禄,他再三辞谢。徐州官员听说来了名师,便把子女送来请他指教,郑玄不辞劳苦悉心教导。这时的他虽年近古稀,但在学业上仍孜孜以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为了赚个招贤纳士,爱学惜才之名,举郑玄为茂才,并奏请为其左中郎将,以便纳之帐下,作为智囊。哪知郑玄连相国都不愿意干,更不用说袁绍的什么将军,婉言谢绝。朝廷方面为广揽治国之能臣,特派安车征郑玄为大司农,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他以患病为由辞谢。虽然郑玄未到职担任大司农之职,但因为是朝廷正式征召,故后人多以大司农的官衔称呼这位学者。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在官渡与曹操交战,这回袁绍是动真格的了,许郑玄以官职,还胁迫他随军听用。怎奈郑玄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加上一路颠簸,行至元城县(今河北大名县境),病重就不能前行了。即使如此,郑玄仍坚持注释《周易》,农历六月,含恨与世长辞。郑玄初葬剧东(今青州市谭坊镇郑母村)。后因墓坏,归葬故里高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