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潍坊的七位古代名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刘应节:文武兼修创办书院
2014年09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应节:文武兼修创办书院
  刘应节画像。
  刘氏家乘。
  位于山海关的刘应节塑像。
  麓台旧址。(资料图片)



  刘应节(1517-1591年)字子和,号白川,潍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明代中期朝廷大臣。侍嘉靖、隆庆、万历三代君主,历任户部主事、侍郎,怀庆、顺德知府,河南巡抚,兵部右侍郎,蓟、辽、保(定)总兵,晚年创办麓台书院,为教授、山长。是文官、武将、也是名师。
躲避流寇藏身野庙,自此发誓剿贼保家
  刘应节先祖是辽东咸平人,金末曾任昭信校尉,后人称为刘昭信。刘昭信孙刘佺随母完颜夫人“渡河依外家来潍州,曾任常平仓使”遂定居潍县。刘应节是刘家家族迁潍后的第八代孙,出生于今潍坊西南30里浮烟山下一个叫刘家庄子的村落,其父刘润虽隐于农商,但雅好史籍,尤精星术,当地官长及富豪人家,占星看天象等,常找到他,刘润还是潍县地方官的智囊人物,在青莱一带,颇具声望。刘应节的聪明才智,阅历学识,深受其父的影响。
  明正德年间,潍县一带,屡受北边蓟州等地的流寇袭掠,百姓苦不堪言。为躲避流寇,少年刘应节随母亲韩氏仓惶出逃,在一石坎中藏匿,无米、无水四日,甚为凄惨。即使如此也未敢回家,怕遭流寇杀害。
  之后又逃到一嵇姓村庄,遇到一嵇姓村妇,邀他们母子到家中与人们一同藏于院内地窖,韩氏见这么多人拥挤于一室,甚为不便,遂借口辞谢,与小刘应节转藏于荒山野庙之侧。不久贼寇杀入村内,发现嵇家地窖,所藏之人多成刀下之鬼。好在贼人未搜查野庙,刘应节母子才得以活命。
  遭此一劫,给小刘应节留下了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晚年还不断提起此事,更加激起他剿灭贼寇保家卫国的决心。
  刘应节少时曾在麓台读书,麓台在浮烟山东麓,远离喧嚣,幽静清新,曾是一些名人读过书的地方。汉丞相公孙弘曾在此苦读《公羊春秋》;南燕太子,也就是后来南燕国皇帝慕容超,也曾在此攻读经书,麓台因而有名于世。
  青少年时期的刘应节,也和同龄人一样,先读童蒙书籍,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很快这些读物,他就倒背如流了。接着读的是儒家的《十三经》及诸子百家的有关著作。刘应节读书就像当年被流寇困于石坎,几天几夜水米不进那样的如饥似渴,手持卷帙,日夜不辍。读儒家典籍,也涉猎一些兵家图书。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刘应节应乡试,一举夺魁,得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户部会试,又中了进士。从此走上了他漫长的仕途。
严惩贪赃枉法官吏,主动请缨前线犒军
  刘应节考中进士后,不久被委任为吏部广东司主事。一个生长于北方农村的山东人,乍到南方,一时不适应,刘应节到任后得了一场病,据称是时疫。但他仍带病坚持工作,不长时间就熟悉了任上的事务,也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赢得了上司及众百姓的口碑。刘应节的出色业绩和不怕吃苦的干劲,备受赏识,不久便擢升为户部郎中。
  刘应节出身于农村,非常体恤下情,对一些灾区总给出一些宽松的政策,在怀庆府任上正值此地天灾肆虐,许多人活活饿死,有的背井离乡,乞讨异乡。刘应节一边开仓放粮,一边令富户人家设粥场救济,同时还组织以工代赈、灾民生产自救等措施,史称“活万人”。
  在此期间,刘应节遇上父丧,告丁忧回家守丧。丁忧期满,到顺德任知府。顺德不仅连年饥馑,且社会极不安定,有的官吏和豪绅,依仗与太宰有亲戚关系,便有恃无恐,贪赃枉法,为非作歹,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偏偏遇到不吃这一套的刘应节,不管那些人的后台多硬,“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照样绳之以法,严惩不贷,于是治安状况大有好转。在年度考核中,刘应节得了“上上”的最高等级,名列第一,成为文官的楷模。
  元朝被灭后,其残部退到漠北,曾一度称为北元,相传到了俺答时军力相对强大,时常南犯明朝边境,妄图复辟元朝。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就在刘应节任户部主事的第二年,俺答举兵南下,直指北京城。朝廷命大将仇鸾率师迎敌,战斗异常激烈,俺答军骑兵十分英猛,明军拼死抵抗,双方死伤都很惨重。明军渐渐陷于困境,失利战报频频入京,眼看敌军接近京畿,嘉靖帝心急如焚,为鼓舞士气,扭转战局,下令户部大司农挑选精干使者杀出京城前去慰军。然而户部衮衮诸公畏敌如虎,竟无一人敢报名者。刘应节挺身而出,慨然请缨,愿为使臣替主分忧。刘应节明白,此次出使,九死一生,故此做了最坏打算,叮嘱亲友说:“勿为我担心,若七日不归,拜托将家母及吾妻小,送回山东老家,并转告老母,为国尽忠是儿子的本分,不必悲伤。”
  深夜刘应节披挂上马,带上仆从及钱物,北出京城,直奔前线而去。刘应节的人马最终完成了犒军使命,为朝廷立了大功,受到嘉奖。后升为山西按察司副使,井陉备兵使者,监管三关(三关归井陉道管辖自此始)。刘应节从此开始了文人统兵,文官兼武将的军旅生涯。
辞官回乡卖房筹款,设计建造麓台书院
  万历元年(1573年)刘应节升为兵部右侍郎,仍兼总督,后改南京刑部尚书。由于与首府大臣张居正有隙,又得罪了万历身边的大太监冯保,被以“与云南参政罗汝芳出郭谈禅”的罪名弹劾。刘应节遂上书请辞,于万历四年(1576年)回到原籍潍县。
  刘应节回乡后,非但未沉沦于世事的不公和官场的互相倾轧,反而以饱满的热情,为桑梓造福。麓台为潍县的八景之一,历代文人雅士多在此修身养性,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古迹。刘应节少时曾在此读书,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感情。想在这里建一座书院,奖掖后进,培育英才。资金不足,他卖掉了城里的房子,人力不够,就亲自动手,建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书院。后又经扩建,计有南屋十间,东屋三间,西屋两间,再加附近寺院的空房,可容百余人读书。刘应节亲自设计、建造,自任山长,亲自主讲,还聘请外地有名学者,来此会讲、观摩,由于办学者教风严谨,带动了学风扎实,教师教得透辟,学生学得深刻,故而无论是县考、府试还是乡试,麓台书院出去的学子成绩一直很好,书院名声大振。不仅莱州的生员,青州、登州的学子也慕名前来求学。刘应节在书院的19年中,为潍县等地培育了大量名贤俊彦、秀才举人不说,就是进士也出了许多。联捷进士高桂就是他的弟子。
  刘应节的著述颇丰,但存于世的不多。仅存的几篇都有独特见解,且文采斐然,字字珠玑。如《蓟门奏议》《沿边军筹》《白川文集》等等,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