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葆田,字佩南,祖籍荣成。少随父迁居潍县城里落户。同治十三年(1874年)会试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著名清官,《清史稿》有传。精研经史,多有论述。总纂《山东通志》编成长篇巨著。书院主讲,齐鲁名师。 少随父迁居潍县 同治年间中进士 孙葆田(1840-1911年)字佩南,祖籍荣成埠柳镇不夜村,少随父迁居潍县城里落户。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勤恳,过目成诵。青少年时即喜读《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文史书籍,同时爱看韩愈、欧阳修、苏轼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能背诵唐诗、宋词、元曲。 13岁时,其父在湖北任知县,孙葆田随父亲读书,得以跟从武昌著名桐城派古文学者张裕先生学习古文。时有家乡高密大儒单伯平,主讲山东省城济南泺源书院,孙葆田一来慕单之大名,同时也思念家乡,便从湖北回到济南,拜单伯平为师,学习经史之学。 那时文人的出路就是科考入仕。孙葆田于同治九年(1870年)赴乡试,得中举人。又苦学四年,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应礼部会试,高中进士。 接状子秉公执法 受诬陷辞官回乡 光绪八年(1882年)孙葆田被选授安徽松宿县令。由于他政声清廉,治理有方,便调他到当时难以治理的合肥县。 合肥是时任内阁总理大臣李鸿章的家乡,这本是一件好事,事实却不然。李鸿章有的家人与随从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群众敢怒而不敢言,连县官都惧怕三分,百姓告状,州县不敢受理。孙葆田到任时,幕僚曾告诫他不能得罪“巨室”,他听后一笑置之。 不日有一乡民因欠李鸿章门生经愣之田租,被经愣之侍从殴打致死,此种牵涉到李大人门生的状子,以前的县官从不敢接,最多也就是应付一下,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了了之。而孙葆田却不然,他立即赶赴现场勘查,当场验尸,他指示仵作认真验尸并严肃地说:“敢欺罔者论如律。”有县官的指令,仵作不敢作弊,结果系殴伤致死,确凿无疑,案子断得公允,群众莫不拍手称快。 案子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得罪了豪强恶霸。事过不久,豪强买通御史,以“误致人死罪”,诬陷孙葆田,诏命安徽巡抚陈彝惩治。至此孙葆田完全看透了官场上的黑暗腐败,不再留恋仕途,便“引疾”辞官回到潍县家中。孙葆田启程时,百姓搭十里长棚,备置酒菜,路过之地民众皆向前致意敬酒,依依惜别。 回乡精研经史,续修山东通志 孙葆田回到家中后,闭门不出,专心读书,精研经史。首先在城里南宫后街东头建一“经韵楼”,整理家藏,购置新书,藏书室名为“校经室”,修整书房,以祖籍不夜村命名为“不夜书房”。为博通群经,校点经文,与宗室盛昱,著名学者王懿荣、柯劭忞、王守训、张昭潜、宋书升、高鸿裁等过从甚密,常常书札往来,互相交流砥砺,潜心学术研究。在此期间写下了经史杂著,多有独到见解。 孙葆田读书以“经书致用”为宗旨,反对“空疏鄙陋”之学。不大的“校经室”,却有着不少的著述,惜多散佚。 现在能见到的仅《岁余偶录》一册和《孟志编略六卷》。《岁余偶录》包括《国朝汉学师承记》《汉儒传记》《汉人经解辑存序目》各一卷。《孟志编略》原是山东某大吏督修孔庙时得孟子后裔博士孟广均作《孟志编略》,但文辞太过简略,且谬误甚多,有关方面嘱孙葆田重新纂订而成。孙葆田不负众望,尽力搜集旧闻,在好友柯劭忞大力协助下,最后编成《孟志编略六卷》。 孙葆田不仅是一位经学家,也是一位史学大家,所编写的地方史志,记事严谨,行文简约,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多得的乡邦文献。清朝康乾盛世时,社会安定,统治稳固,乾嘉年间是中国修志的鼎盛时期,但山东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修志一事无人问津,以致一百多年了山东没有一本新的通志。直至道光年间,才开始酝酿修山东通志。 潍县学者张昭潜曾做过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搜集过一些资料,撰写过《山东郡县沿革表》等。 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山东巡抚张曜奏请开设通志局,续修山东通志,聘请孙葆田为总纂。为此,张曜在编志人员、资料收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不久张曜病逝,修志一事又耽搁下来。 由于孙葆田任过省志总纂,名声在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孙葆田被河南请去修《南阳县志》,此时的他虽已年迈,却毫不推辞,尽心竭力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史学界普遍认为,这部志书是地方史志中的上乘佳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杨士骧任山东巡抚,重建修志局,任命孙葆田和法伟堂为总纂。不久,法伟堂病逝,这一重担便压在了孙葆田一人肩上,在资金紧缺、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不要分文稿酬,日夜操劳,四方奔走,呕心沥血,经过无数日夜地辛勤劳作,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山东通志》终于问世,共计620万字,200卷,装订成128册,学术界对此书评价极高。 泺源书院当主讲 薪俸微薄也甘愿 孙葆田对官场非常憎恨,但对教育事业非常热心。他认为把胸中所学教给后生,使他们学到本领,对其个人家庭及国家社会,都是莫大的善事。他辞官后在家精研学问,校订经书的那段时间,就有人将子女请他个别教授,找他批改诗文等,他都认真指教。有的经他点拨后县考过关,府考录取,有的考上了举人。家长给钱不要,送礼不收,受到广泛赞誉。 山东巡抚慕其名,聘他为泺源书院主讲。这可是省内最著名的书院,全省最高学府。教师都是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学术精英,学院科考中式率也是最高的。有这样一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场所,孙葆田如鱼得水,欣然应诺。然而这是一个非常辛苦、薪俸又微薄的差事,尤其作为主讲的教授(相当于校长)、训导(相当于教务主任)来说,既要讲课又要管理教学、测评、招生、生活等方方面面,白天黑夜忙个不停。但不管多忙,因为他喜爱这一事业,就不觉得苦和累了。每每看见自己培养的学生中举人或进士,他常常高兴得晚上睡不着。 教学闻名省内外探亲时受聘大梁 他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拟定了“敦本务实,勿空谈经书”的读书原则,并经常以“鲁儒”“皓首穷经书,问以经济策,茫然无所知”的例子教育生徒,学以致用,用以知书达理,动笔动口。在他与众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光绪辛卯(1891年)乡试,所授学子中举者最多,被誉为名师。孙葆田在泺源书院的业绩很快名扬省内外。 一年,他到河南光州探视弟弟叔谦,河南大吏闻听后,礼遇优厚,接待热忱,恳请他主讲大梁书院,这也是国内驰名的书院,汇集了河南许多优秀人才,他不好推托,只得应允,当起了教授,讲课并管理教学。 朝廷实行新政后,大梁书院改为国文大学,孙葆田又以其渊博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被聘为大学堂监督(相当于大学校长),此时的他虽年近七旬,按理该回家颐养天年了,但他仍以饱满的热情及诲人不倦的精神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为河南培育了不少才俊,被称为老当益壮的齐鲁名师。 本期图片由张德民提供(署名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