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3版:奎文开发区·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二十余载,南家大集人气旺
2014年09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余载,南家大集人气旺
  热闹的南家大集。



  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排列紧密的摊位,摩肩接踵前来赶集的社区居民……有着20多年历史的南家大集上依然一派热闹景象。临近中秋节,记者来到南家大集,看到这里已不再是单纯的采购市场,这里蕴含了太多特有的地域文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南家大集却一如既往,农历逢三、逢八,风雨无阻摆集开市,四面八方的居民聚集至此,欢快地置办着生活日用品。
  只有想不到的
没有买不到的

  农历逢三、逢八是南家大集开集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南家南社区周边十里八乡的居民汇聚在此购买物品,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成不变的“规矩”。
  南家大集位于南家南社区西侧一条南北大道上,北起蓝翔街,南到潍胶路,有1000多米长,500多个摊位。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南家大集又开始火爆起来。
  9月1日上午8时,记者来到现场,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已经遍布在集市的各个角落,连马路两边也被各类商贩占领,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提着篮子的、推着自行车的、蹬着三轮车的居民陆续赶来,集市上猪牛羊肉、时蔬干货、水产海鲜、服装鞋帽应有尽有,营造出浓浓的中秋节味儿来。
  “只有你想不到的,绝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这是周边社区居民形容南家大集的一句话。“虽然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逛大商场了,但南家大集一直不衰退,四面八方的人都会来这里赶集,集货很多,而且物美价廉。”在这里摆摊的陈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卖的都是些实用的小玩意儿,每天也只能赚个百八十元钱,可看到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陈师傅还是感觉心情愉悦不少,在他看来,卖出多少货并不重要,享受着南村大集的人文气息才是最关键的,按照他的话说:“来这里赶集,能‘接地气儿’,‘感受到人气儿’”。
  商贩顾先生长年赶集卖菜,据他介绍,这段时间生意一直不错,每次来南家大集都能有上百元的收入。“今天的菜价格稍有点高,但并不影响销量。现在老百姓手里不缺钱,基本上不在乎菜价高低,都图买着新、吃着鲜。”顾先生笑着说,“只要菜好,就不愁卖。”
  家住坊子区九龙街道眉村社区的王强也拉了一车苹果前来销售。说起这南家大集,王强兴奋地告诉记者,逢三逢八,每次他都来南家大集,这次带来的苹果品种是烟台嘎啦,口感好,价格也便宜,“这个品种的苹果适合中秋节前吃,过了中秋节就吃不出这个味道来了。”王强说。
逛大集“淘”的是种感觉
  家住金宝生态花园的林女士开着车来赶集。林女士说,平日工作忙,没时间赶集,今天正好放假了,赶个大集凑凑热闹,找找小时候逛集的感觉。记者打听她都准备买些啥,她回答,快中秋节了,买些蔬菜水果,再买点肉,给父亲和公公婆婆送去点。
  前来逛大集的很多人除了买东西之外,更多的就像林女士一样,过来寻找过去赶集的感觉,来自坊子的李广起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老人在大集上转了好几圈,最后花了三元钱买了一个木制卡子。老人说,他来赶集主要是感受大集的气氛,买东西倒是其次。“以前赶集可是咱老百姓唯一可以见到新鲜玩意儿的去处,在集上,总能发现一些平日里没见过的。后来小集变大集,大集变成更大规模的集市,如今许多人赶集纯粹是为了‘赶热闹’。”老人笑呵呵地说。
  尽管离市中心不远,但在充满乡村气息的大集中,记者发现了不少开着车来的城里客。特意自驾过来的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尽管集市中大部分商品在超市都能买到,但在这里却更能感受到触手可及的节味儿和儿时的记忆。南家大集的货物虽然比城区便宜些,但算上来回的汽油钱并不省钱。“去农村赶大集不是图省钱而是去‘淘’农家货、寻找过节的乐趣。”捧着大包小包的物品,孙先生高兴地说,“一进大集,就能想起小时候过节的情景,那时我跟小伙伴一起到周边的农村去赶集,一逛就是半天,散了集都不想走。”孙先生介绍,他们一起开车来赶大集的还有几位其他朋友,都是为了图个热闹。
  家住南苑刘东社区的王心洪老人今年63岁,每次南家大集都会带着近千件小百货来卖,老人说,现在生活好了,什么也不缺,就是缺一种心情,他来南家大集主要就是找点乐子,顺便挣点零花钱。说完,老人向记者一一介绍起自己的货物:“小马扎、篦子都是我自己做的。你看看这是什么?见过吗?脖旮旯(音),拴宠物用的。”
  立集一炮走红
至今人气爆棚

  今年60岁的王良德是南家南社区的党支部委员,也是当初南家大集立集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说起南家大集,王良德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1991年,为了响应上级部门号召,搞活经济,方便居民生活,当年的村委决定在南家南社区开办一个大集,在争取了资金后,立集正式开始。
  “立集的那天,我们还从潍坊市吕剧团请来了演员。”王良德解释,立集是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知道才行,于是他们到处贴“大字报”宣传,大体意思就是南家南村要开办一个大集,欢迎大家前来参加。为了把立集这件事办出特色,他们还请了演员来演节目。当时村里东西大街南侧有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大水湾,有150多米长,40多米宽,演出的舞台就在大湾的西头,前来看演出的群众人山人海,摊位也有100多个。演出一共进行了5天,演员们吃住都在大集上,村里招待得也好,演员们都很满意。
  当时大集上卖的东西和现在很不一样,像卖猪、卖羊、卖驴,这种卖活牲口的事一点儿也不稀奇,非常热闹。
  王良德说,南家大集一炮走红,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过去100多个摊位,增加到了现在的500多个摊位,每个摊位只需一年交纳30元卫生费。每到大集,食品卫生部门还会前来抽查,以保证食品安全。
 文/图 本报记者 曾庆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