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4版:潍州·人物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投身教育酬夙愿,苦累无悔
2014年09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身教育酬夙愿,苦累无悔
  ◤孙秀玲正在教学生阅读。



——记马少野社区宏伟小学校长孙秀玲
  她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喜欢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了解每一位老师。学生的进步是她最大的骄傲,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则是她不懈的追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了马少野社区的宏伟小学,采访了校长孙秀玲。
对细节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今年45岁的孙秀玲在教育园地里已默默耕耘了二十几个春秋。多年来她坚持跟班走,当过十几年班主任,送走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一提到自己的学生,她的脸上洋溢着自信而幸福的笑容。“我们学校有150名学生,他们都是我的孩子,而且都是特别优秀的孩子。”孙秀玲说。
 “孙老师,我真想喊您一声妈妈,您那么爱笑,那么和蔼,那么关心爱护我们。课上,您声情并茂,深深吸引我们;课下,您与我们亲切谈心,是无话不说的朋友。”这是陈晓晨同学在作文中写到的一段话。在学生们的心里,孙老师既是和蔼的老师,也是可亲的家人。学校里有些学生因为家境困难,生活上、学习上受到影响,她总是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予帮助。冬天,学校里不少学生穿的毛衣、棉袄都是她送去的,更有很多学生平时用的笔、尺子等学习用品,也是她给买的。
  2010年,一个学生家中有了困难,父亲去世,母亲出走,远房的姑妈因为生活压力也不愿供他上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孙老师立刻对这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在连续几天的劝说下,孩子的姑妈终于听从了她的建议,让孩子继续学业。从此,孙秀玲把这名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除了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外,生活上也照顾得无微不至。周末,孙秀玲经常会把这名学生带回家,亲手包饺子给她吃,让她感受家庭的温暖。孩子的舅舅得知这一消息后,专门从东北打来电话,感激地说:“孙老师,这个孩子多亏了您啊,您就是她的妈妈!”

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学生的身上
  谈话中,记者发现孙秀玲的嗓子并不是很好。她告诉记者,这是老毛病了。学校工作繁忙,偶尔身体感到不适也没时间去看医生。有一年临近期末,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孙秀玲生病后仍然坚守在教学一线,等孩子们都放假了,她却病倒了。孙秀玲说,那年暑假她连续打了50天的吊瓶,吃了整整一个夏天的中药,新学期开始时,她的嗓子、颈椎还没能痊愈,但开学时她拖着病体按时回到学校上班了。有的同事不能理解她,说她太不重视“革命的本钱”,但孙秀玲却说:“我看到入学新生的笑脸,听到课堂里传来的朗读声,我的病就好了一大半了。”
  孙秀玲一心只扑在学生身上,自己的儿子她却来不及照顾。儿子中考那几天,恰逢学生期末考试,在儿子和学生之间,她选择了学生,没有去接送儿子一天。虽然有时候孙秀玲也会觉得对不住儿子,但当她看到因为自己的努力而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时,她又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致力校园建设,培养学生能力
  孙秀玲来到宏伟小学担任校长已有三年,就在这短短三年里,在她的带领下,宏伟小学蓬勃发展,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学校不但新铺设了地面和塑胶跑道,而且新添了许多体育器材以满足学生课余活动所需。教学设施也进行了升级。“我们学校虽然面积不大,但现在的校园建设、配套设施已经达到了省级标准。”孙秀玲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她深知写作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2011年,她创办了《宏伟校报》,这份校报给了每一位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有的孩子不够自信,总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她总是鼓励孩子们说:“你们都是小诗人和小作家,大胆写!”每学期,在这份校报上都会出现许多学生的作品,孙秀玲用这种方式与家长们分享孩子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家长们的称赞。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孙秀玲带领老师同学们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阳光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们多读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在习惯养成方面,孙秀玲教导学生们养成见到废纸随手捡的好习惯。孙秀玲说,通过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同步进行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前准备、课上坐姿、纪律、听课、思考习惯,课后各项学习习惯等方面取得进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跟着不断提高。
  在孙秀玲的带领下,宏伟小学成为一所有着独特办学理念和过硬教学质量的学校。2013年11月,学校通过省级教育示范区验收与市级规范化学校验收,今年,又被评为市级希望乐园示范点。同时,孙秀玲多次荣获区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被评为奎文区语文学科、劳动学科双科教学能手,朝阳读书优秀指导教师;她撰写的金点子案例分别荣获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发表国家级论著多篇、多次主持教学研究课题;主编低中高年级《经典诵读》《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等校本课程,撰写的《走向“校本”天地宽》获市教育教学案例二等奖,多次获得市级优秀课题负责人称号。
  本报记者 冯媛媛 实习生 韩佳 高鑫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