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5版:潍州·话题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又逢月圆话中秋
2014年09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逢月圆话中秋



  又到一年中秋节,记者来到各个社区,采访了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居民,他们讲述了自己记忆中的中秋节。
生于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曹明夫妇: 温饱是难题无从过节
  幸福街社区4路10号楼的曹明夫妇老家在江苏,他们对于中秋节有不少回忆。曹明1921年生人,由于父亲早逝,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很是艰苦。当记者问到对于儿时中秋节的回忆时,曹明说:“小时候家里太穷了,有时饭都吃不上,更没有条件过节了。”现如今每到中秋节大家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时,曹明都能想起当年和母亲为温饱问题犯愁的旧时光。
  曹明的妻子生于1931年,当时的家境相比丈夫要好很多。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饭,而令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做月饼了。那一天大家都会亲手做月饼,每人做一个,比比谁做的月饼最圆,谁做的月饼最好吃。

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李镜全: 怀念爷爷做的煎茄盒
  潍柴社区5路7号楼的李镜全生于1941年,3岁时母亲去世,6岁时父亲撒手人寰,兄弟姐妹4人从小便由爷爷一人拉扯大。李镜全出生时新中国还没成立,人们的生活都特别贫困,平时吃饭不见油星,更别提吃肉了,所以几个孩子每年最期盼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中秋节了。
  每年中秋节,春天里饲养的小鸡仔刚好长大,爷爷会抓一只公鸡宰了做给他们吃。另外,中秋节必定会做一道“大菜”:煎茄盒,因为家里没有肉,所以茄子里包的都是自家种的韭菜,在锅里放一点点油,煎出来的茄盒酥软可口。
  最让李镜全难忘的就是月饼了,每年这个时候,堂婶都会给爷爷家送两个月饼。“吃完饭,我们四个就围着爷爷坐在一起,守着切好的一盘月饼,每人只能分得两小块。”李镜全说,那时的月饼只有五仁这一种口味,盼了一年的孩子们开心的不得了。1960年,李镜全应征入伍,在部队当兵近8年,期间很少有机会回家。每年中秋节,家家团圆,他却只能通过书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徐先光: “月”上的大枣抢着吃
  东王社区的徐先光生于1959年,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来,是别有一番乐趣的。徐先光告诉记者,小时候家在农村,每年到了中秋节,正好也是粮食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在自家地里收割,所以家里大人们不会像现在一样有时间带着孩子走亲访友。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徐先光的母亲早上出门前都会提前和好面,晚上忙完农活回来,就用枣和面做一个“月”送给他。“最高兴的事就是吃完晚饭,拿一个盖垫端着自己的‘月’跑出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男孩子们都很调皮,你抠我一个枣,我抠你一个枣,很快就把枣都吃光了。”徐先光说。
  “那个年代的月饼是个稀罕物,不像现在似的能吃个够。”徐先光说,每年中秋,家里会买一包月饼,打开最外面的红纸包,里面只有两个月饼,全家人围着两个切开的月饼,一人分一块,吃着格外香甜。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王世勇: 吃完团圆饭就跑上街
  北王社区的王世勇出生于1963年,王世勇告诉记者,相比现在的中秋节,自己反而会更加怀念小时候的中秋节。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联系的方式也更多了,但到了每年的团圆节,亲人们反而团聚不起来了。“小时候,中秋的意义就是团圆,所以每到这一天,住得远的亲戚和外出打工的孩子都赶回来吃团圆饭。”王世勇说,那个时候的八月十五总是很热闹,吃完团圆饭的孩子们都齐聚街头,每人手里抱着一个“月”对着月亮唱:“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孩子们在街上玩够了会各自回到自己家,把这个“月”切开全家人分着吃。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李倩倩: 跟妈妈做“月”最难忘
  西王社区的李倩倩1978年生人,李倩倩说,小时候大家都住在大杂院里,当时的人们格外重视中秋节,所以每年中秋节都会过的特别热闹。
  令李倩倩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妈妈带着自己做“月”。“八月十五那天我一放学就会赶紧跑回家和妈妈一起做‘月’,面饼中间夹满了枣,最上面一层摆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当时我最喜欢小兔子,所以妈妈会给我捏个小兔子,我也会自己捏一些小玩意儿贴上去。”李倩倩说,把“月”做得漂漂亮亮的,就是为了吃完饭能跑出去和其他孩子们比一比,用小竹盘盛上自己的“月”,端到大杂院里,孩子们互相评比谁的最漂亮。比完后,几个孩子坐在院子里,一边看月亮、数星星,嘴里一边唱着念“月”的歌。玩完后,孩子们会互相分着自己的“月”吃,比比谁的枣更多,谁的枣更甜。
  “那时候的中秋节特别有节日味儿,全家人都聚在爷爷奶奶家,特别亲切。现在老人不在了,都很少有机会吃团圆饭了。”李倩倩说。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马俊燕: 只有中秋才感到热闹
  家住星河社区馨园小区的马俊燕今年32岁,是个典型的“80后”,回忆起小时候的中秋节,她觉得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团圆了。
  马俊燕告诉记者,因为她出生的年代里每家都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所以只有到了过年过节孩子们全都聚到奶奶家时,才能感受到大家庭的热闹。“从中秋节前的几天起,父母就会带着我去姑姑、阿姨这些亲戚家串门,大人们聊天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玩到一起了。”马俊燕说,到了八月十五这天,所有的亲戚都会聚到奶奶家,老人会做一大桌子菜。另外,奶奶会给每一个孩子做一个“月”,吃完饭,马俊燕就抱着自己的“月”和表兄弟姐妹们外出玩耍。
  对于月饼的记忆,马俊燕讲道,她小时候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每逢八月十五,家里会有许多月饼,虽然只有枣泥和五仁两种口味,但孩子们可以吃个够。
本报记者 姜晓彦 实习生 韩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