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蛐蛐声中的潍坊故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标题导航
潍县玩斗蟋蟀已四百年
2014年09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县玩斗蟋蟀已四百年
  贾似道所著《促织经》。
  贾似道画像。



  蟋蟀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观察是很早的,《诗经》中就有《蟋蟀》篇,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起初并非因其好斗,而是由于它那悦耳如音乐般的鸣声。潍县玩斗蟋蟀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清朝末年时人们闲暇时最热衷的娱乐活动,由于潍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在这里生长的蟋蟀具有北方蟋蟀的坚强斗性和耐力。

蟋蟀因为叫声悦耳引起人们兴趣
  蟋蟀引起古人的注意和观察是很早的,《诗经》中就有《蟋蟀》篇。
  那时,人们已观察到秋季转凉,蟋蟀入堂的规律,留下了“蟋蟀在堂”、“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类的诗句。汉初成书的《尔雅》,解释“蟋蟀”为“蛬”,亦写作“蛩”。蛩,指蝗虫一类昆虫。蟋蟀似蝗而小,汉魏人又细分之,称之为“吟蛩”,即善于吟叫的小蝗虫。
  魏晋时代,则常称之为“促织”,亦称之为“趋织”。其音皆与今俗称之名“蛐蛐儿”相近。其得名,乃缘之于其鸣叫之声。从训诂学角度考虑,“促织”、“趋织”、“蛐蛐”,皆为同音转化而来。
  从“蟋蟀”之得名可知,这小小昆虫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起初并非因其好斗,而是由于它那悦耳如音乐般的鸣声。这小虫的鸣声,在不同境遇的古人心中,往往引起不同的感受。妇女们听到它,就会想到秋气转凉,虫声仿佛是在催其赶紧织布,缝制寒衣。故古代幽州地方有谚曰:“趋织鸣,懒妇惊。”深宫佳丽、异乡游子听到它,则不禁会感到,其声如泣如诉,切切凄凄,若孤雁哀鸣,若幼鹿失群。杜甫就曾感叹地唱道:“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
蟋蟀天性好斗清末潍县商人热衷
  据史籍记载,中国蟋蟀文化源远流长,始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记有:“宫中秋兴,奴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悬于枕畔,夜听其声。于是,民间亦效之。”白居易诗篇中也记有:“闻蛩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养玩蟋蟀之风盛行于宋、明、清、民国时期。
  潍县玩斗蟋蟀已有400多年历史。那时的老潍县作为山东东西的交通要道,商业繁荣,数不清的旅店、酒家每天都会接待众多过往客商。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客商慢慢地在潍坊有了“根据地”并且定居下来。清朝末年,潍坊一带的官宦子弟也较多,譬如刘墉的姥姥家,就是典型的老潍县家族。斗蟋蟀成了这些生意人和官宦子弟们闲暇时最热衷的娱乐活动。
  清末,光绪十八年(1892年)潍县城里小十字口东,壬辰科进士田智枚,任京官,田智枚自幼年就喜欢玩养蟋蟀,其子田文宽在京城见过斗蟋蟀的盛况,也热衷于此,如痴如迷。回到家乡后,每年秋季,他都邀集富家子弟,在庭院中玩斗蟋蟀,宾客盈门,观者如堵。
  民间养玩蟋蟀的也很普遍,甚至儿童少年也不例外,室内室外缸罐中养上若干只。玩蟋蟀是季节性的娱乐项目,在人们的追捧下和对蟋蟀的悉心保养呵护下,蟋蟀可以从每年立秋一直玩到小雪,其中每年的中秋节是玩蟋蟀的高潮。
  商人们热衷玩蟋蟀还有一个原因,蟋蟀天性爱斗,这跟商场上激烈的搏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商人们的眼里,蟋蟀有着生意兴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老潍县的商人间曾有一股风潮,每当有资金上的重大周转流通或者谈一笔大生意之前,都需要用蟋蟀来“咬彩”,即通过一场激烈的蟋蟀比赛来祝愿自己生意顺利、旗开得胜。

潍县蟋蟀有着坚强的斗性和耐力
  蟋蟀,潍县方言名其为“土蛰”。蟋蟀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雄性好斗,尾部有尾须,两翅磨擦能发声,生活在阴湿地方,齐鲁平原为北方蟋蟀王国。
  潍县地质属第三纪地层,北温带季风区大陆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有潮壤土、棕壤土、砂姜黑土。河漫滩形成的褐土、从潮土和河潮土,加以沿河水资源丰富,为蟋蟀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条件。粘潮壤土土质坚硬,锻炼了蟋蟀的身躯和牙齿,使它们具有北方蟋蟀的坚强斗性和耐力。
  潍县所产蟋蟀品种繁多,大概可分为七类:麦土蛰、和尚、道士帽、姑子、猴子、油葫芦、金铃子。其中,“和尚”为蟋蟀家族中的优良品种,个头大,身子长,牙齿坚,耐力强,体魄强健,勇猛善斗。
  “和尚”再细分可分为五种:一、“五青”,即蟹壳青、瓦青、紫青、铁青、淡青;二、“五紫”,即茄皮紫、深紫、正紫、淡柴、粉紫;三、“五红”,即深红、紫红、枣红、淡红、土红;四、“五黄”,即正黄、油黄、干黄、草黄、淡黄;五、“五白”,即正白、白、霜白、草白、暗白。

◎相关链接
蟋蟀宰相著《促织经》
  斗蟋蟀开始之初,只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纯娱乐性游戏,并没有用于赌博。但很快人们发现用斗蟋蟀进行赌博更具刺激性,比纯娱乐更能吸引人。唐代赌博之风甚盛,斗鸡、走马均可赌钱,民妇小儿甚至以蝉鸣的时间长短比赛输赢,故用蟋蟀相赌是极自然的事。《负暄杂录》上所说的“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并非是夸大之词。那些长安富豪贵戚们家有万贯之资,肯以金玉象牙为笼饲养一只小虫,当然也舍得拿钱相赌取乐。至于一般百姓,虽然出手不会像达官贵族们那样大方,但多少也会赌以金银,为斗蟀之戏添加一些“催化剂”,使之变得更有吸引力。由于有金钱因素的加入,斗蟋蟀活动开始畸形高速普及发展,至宋代已达到相当规模了。
  南宋,在斗蟀史上是著名的时代。南宋太师平章贾似道就是一个著名的蟋蟀迷。据《宋史》记载,当时蒙古人进攻中原,形势十分危急,但作为太师平章军国重臣的贾似道,却置国事于不顾,仍然还在陪着群妾斗蟋蟀玩乐,可见其何等昏庸。为此他背上了千古骂名,后人戏称之为“蟋蟀宰相”。
  贾似道对蟋蟀不仅是玩玩而已,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写的《促织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此书共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几部分,对蟋蟀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虽其中不免虚妄,但总的来说,确是当时玩斗蟋蟀的总结,内有极多科学的内容。后来出现的一系列《蟋蟀谱》等,几乎无一不是以贾氏《促织经》为蓝本。贾似道对蟋蟀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他的《促织经》实际上建构起独具特色的“蟋蟀学”雏形,对现代昆虫学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