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后,我市蟋蟀文化步入一个新台阶,在大人的感召下,当时一些小孩子也对蟋蟀产生兴趣,使蟋蟀文化的发展有了新生力量。“文革”时期,斗蟋蟀遭非议,曾一度消失。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是蟋蟀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潍坊市十户中有六户喜欢玩蟋蟀。改革开放后,玩斗蟋蟀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又开始逐渐得以恢复。 建国后发展迅速 蟋蟀被称软黄金 建国后,我市蟋蟀文化步入一个新台阶,潍坊市的蟋蟀文化也迅速发展,很多人对捉蟋蟀、斗蟋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田地、草丛还处于自然状态,没有受到农药的污染,所以里面的蟋蟀非常多,每年立秋前后开始大量捕捉。“在城区周边的农田里,每天晚上都会有很多人去捉蟋蟀。”据奎文区的蟋蟀迷谭建民回忆,虽然当时蟋蟀比较多,但捕捉到上好的蟋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时捕捉蟋蟀不用手电筒,因为太昂贵,大多数人会使用相对廉价的蜡烛照明。“一根蜡烛足够你捕捉四五个小时的蟋蟀,但是时间长了,光使用蜡烛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谭建民说,在草丛里捕捉蟋蟀,手还经常被划伤。 对于所有的蟋蟀爱好者来说,捕捉到一只上好的蟋蟀,是最大的幸运。不过捕捉到好的蟋蟀靠的不是技术,而是“缘分”。有的人捉一辈子蟋蟀,也不一定会遇到只好的。“蟋蟀的好坏从‘色、相、重’上看。一般情况,普通蟋蟀的重量在5厘左右,品质好的在7厘左右。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一只重量为7厘的蟋蟀,价格在5000元左右,如果品相更好的话,价格还要高。”谭建民说,在市面上,有的蟋蟀能卖到两三万元,正因为如此,人们把蟋蟀称为田地里的“软黄金”。
饲养前须先清肠,配饲料精心喂养 抓蟋蟀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挑选出品种优良的精心饲养。依照古法,好虫在饲养前先要“清肠”。因为蟋蟀一直生长在大自然中,食物很杂,肚中难免吃下泥土、杂草等污物。所以在养殖前,先要慢慢调养,让其泄出肚中淤泥杂质,清除暑热。就如同人们在冬令进补前,必须服用一两天泻药一样,有利于今后的调理,连续几天只喂食苹果、黄瓜、胡萝卜片等清淡的蔬菜,等其粪便较纯时,就说明虫子已经腹中干净,可进行正式的饲养了。据史书考证,潍县人饲养蟋蟀“清肠”,在清朝便有记载。 不少虫师还在饲料上下功夫。饲养蟋蟀的食物种类比较宽泛,大米、小米、玉米、豆类均可,将以上谷物清水煮熟,每次放上一粒至两粒即可。在秋天玉米刚刚成熟的时候,新鲜的玉米是蟋蟀最爱的美食。如果要使蟋蟀的伙食更加营养健康,就要自己配置专门的“蟋蟀饲料”,像人一样,“蟋蟀饲料”讲究的是营养搭配。 蟋蟀爱好者丁国新有着30多年配制蟋蟀饲料的经验,他在选择原料时绝对不会使用热血动物脂肪,而是将鱼、海参等冷血动物加入饲料,按他的说法,这种方式养出来的虫凶猛又残暴,打仗无敌。他会将各种食材掺杂、风干后磨成粉末储藏起来,每次喂养时舀出一点来用水调和,就是蟋蟀的美食。 蟋蟀的成长像人一样,每个时期需要的营养不同,一个有经验的虫师,只要一开罐,就能判断出虫的好坏、年龄以及体质。按照丁国新的经验,只要蟋蟀出现“长鸣”(不停地叫),就说明这只蟋蟀身体不舒服了。如果再出现灵门(肛门)结粪的情况,要么是空气流通不好,要么就是饲料不当。这种情况下,就要想办法给蟋蟀“治病”,丁国新会先选用河边垂柳的树根泡水,给蟋蟀洗浴,后喂一些豆芽水,帮助蟋蟀恢复肠胃通畅,这种方式屡试不爽。
夜晚挑灯斗蟋蟀,大人孩子都参与 “文革”时期,斗蟋蟀遭到非议,曾一度消失。改革开放后,又复兴起来,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一批蟋蟀协会,举办全国性的蟋蟀大战,蟋蟀市场也遍布各大城市,蟋蟀迷数以万计。“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是蟋蟀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谭建民说,在全国大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有更多的时间去斗蟋蟀,进一步研究蟋蟀的生长规律,促进了蟋蟀文化的发展。 潍坊本身就有深厚的蟋蟀文化底蕴,再加上很多成年人爱好斗蟋蟀,因此当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对玩蟋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正规的比赛,更没有比赛规则,因此大人们斗蟋蟀也就是娱乐。”谭建民回忆说,有的人听说谁家的蟋蟀“战斗力”强悍,就会带着自己的蟋蟀去斗。在那个年代,潍坊市十户中就有六户晚上灯火通明,在大院里摆开“战场”,相互斗蟋蟀。因为蟋蟀是一种喜阴的动物,所以晚上的蟋蟀格外有精神,战斗的能力比较强。
孩子模仿大人斗蟀 善斗的拿来换月饼 在大人的带动下,当时很多孩子也喜欢上了斗蟋蟀。大人晚上斗蟋蟀,往往有很多孩子跟随在周围。与大人不同的是,小孩对蟋蟀的感情比较单纯,把蟋蟀捉回家后放在瓶子里,聆听那份清脆的鸣叫。有的小孩也模仿大人,两三人一组,相互斗蟋蟀。“玩蟋蟀是我永远抹不去的童年记忆。即使现在,每每听到蟋蟀的叫声,都能想起童年的乐趣。”谭建民说,当时很多孩子对蟋蟀的喜欢,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让孩子乐此不疲的是,把捉回来的蟋蟀喂养上十几天,然后走街串巷寻找对手。“当时几乎每条巷子里都有孩子斗蟋蟀,如果谁在一条巷子里胜出,就会到其它街巷找新对手。”谭建民说,目前很多斗蟋蟀的高手就是从那时候成长起来的,也推动了我市蟋蟀文化的发展。 “孩子们斗蟋蟀,品质好的蟋蟀就会胜出。大人相中后,就会拿着月饼来换。”谭建民说,斗蟋蟀的最佳时节正好处于中秋节前后,在那时月饼还是奢侈食品,很多孩子捕捉蟋蟀的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换取月饼。从用蟋蟀换取月饼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人们对斗蟋蟀是多么的热爱。正是这种热情,让潍坊的蟋蟀文化薪火相承,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斗蟋蟀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成为全市的众多文化活动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市的工人文化宫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斗蟋蟀比赛。”谭建民回忆说,有了市级比赛,更激发了蟋蟀爱好者的热情,每到比赛,都会拿出最好的蟋蟀,与其他人一决高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