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剧王金全达到让观众“先笑疯后哭惨”的创作目标 9月20日,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完美收官的铁骨柔情大片《我的特一营》,凭着跌宕起伏的故事和精彩的演绎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网络上同时也掀起一股强劲的“特一营旋风”。据了解,《我的特一营》的编剧王金全是诸城市贾悦镇人。9月22日,记者联系到王金全,他表示,创作《我的特一营》更多的是出于对战争中广大无名英雄的献礼与致敬。
初衷 讴歌和献礼战争中的无名英雄 9月22日,记者联系到远在北京的王金全。今年48岁的王金全是诸城市贾悦镇西拐庄村人,年轻时曾在诸城市一家机关单位工作过十余年,后来辞职北上,成为了一名职业编剧,著有《热河的冷风》、《大清王朝》、《大明王朝》等作品,作品曾在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出版。 王金全表示,创作《我的特一营》这样一部战争题材剧本,灵感来源于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血战台儿庄》。“18年前,我第一次看《血战台儿庄》,触动很大,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和可歌可泣的大爱精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王金全告诉记者,这让他在心里埋下了创作战争题材作品的种子。 如果《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是他创作战争题材作品的起源,那么对无数无名老英雄的致敬,才是他创作《我的特一营》的初衷。“这么一场惨烈的战争,有着无数无名英雄的付出,《我的特一营》就是对这些无名英雄的讴歌和献礼。”王金全说。 准备 两次赴台儿庄,四次修改定稿 王金全告诉记者,三年前他着手写《我的特一营》的小说,为了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他花费半年时间两次前往台儿庄采风,找到曾亲历战争的老人,在老人的讲述中记录下当年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融入《我的特一营》剧本中。 另外,王金全还长期在北京图书馆等地方查阅资料、做笔记。到了作品创作后期,仅仅从图书馆查阅的资料复印件摞起来就有一人多高。“我整个前期查阅资料和采风的时间,加起来将近一年。”王金全告诉记者。 在小说写了一半的时候,他无意间发给了一位从事制片工作的朋友看。没想到,四五万字没有完结的小说,对方花了一天的时间便看完了,并在第二天联系王金全,商量写剧本投资拍摄电视剧的事宜。于是,创作了一半的小说暂时搁浅,王金泉花了5个月的时间创作《我的特一营》剧本,经过四次修改,最终定稿。 “在剧本写完后,我也慢慢将没有完结的小说完成了。估计,《我的特一营》小说还有不到一个月就可以上市了。”王金全笑着说。 角色 “草根”情怀有血有肉接地气 王金全告诉记者,在创作《我的特一营》剧本时,他并没有将刻画重点放在高官名将上,也没有重点打造一些大场面的战争场景,而是将刻画的重点放在了“特一营”这样一个基层团体,并且人物形象也不再“高大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十分接地气。 “剧中主人公周天翼绰号周疯子,他粗暴、冷静又好斗,对战争充满了与生俱来的兴奋和向往,他渴望战斗,充满激情,渴望打败一切对手。他打起仗来像疯子,犟起来像倔牛,爱起来像烈火,狡猾起来又让对手恨得咬牙。”王金全的新浪微博里有这么一句话。王金全告诉记者,剧中每个人物都有缺点,但是在战争和民族大义面前,却又义无反顾选择团结抗敌,这种情怀让人钦佩。 《我的特一营》中,不仅有大量的战争戏,还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戏。在剧中,周天翼与廖真真的战地恋情,也时时刻刻揪着观众的心。“写这个剧本,不仅有民族大义,也有铁血柔情,观众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剧中角色更加丰满。”王金全告诉记者。 《我的特一营》后半部分才将战争的惨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直顶着“逃兵”头衔的特一营官兵全体壮烈殉国,重新赢回了清白与荣誉,得到全体抗日军民的致敬。周天翼与他的弟兄们伴随徐州前线吃紧,前赴后继,一个个倒下,用自己的生命兑现了抗日诺言。但是,最终,气息奄奄、浑身是伤的周天翼却没能握住爱人廖真真的手。 王金全告诉记者,在战争戏中穿插着搞笑的生活戏和动人的爱情戏,让整部戏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但结局的壮烈又回归了创作的主题,凸显了剧中人物的爱国情怀。“我创作的目标就是,前半部分让观众笑疯,后半部分让观众哭惨,看来我做到了。”王金全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