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全国4.2亿多张公交卡,部分押金被腾转挪移甚至扣光 公交卡里不仅有个人自愿存储的交通费,还有一笔强制交纳的10元至30元不等的押金。这笔看似不起眼的“小钱”,汇聚起来数目惊人。据住建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数据,全国有4.2亿多张正在使用的城市公交IC卡。以每张卡收取10元押金的最低数额计算,全国公交卡共有逾42亿元押金。记者调查发现,一部分押金以“运营”“折旧”等名义被腾转挪移甚至扣光,最终悄然落入公交卡公司的腰包。 数亿押金层层被“截留”挪作他用 据北上广三地公交卡公司最新数据,仅三地目前在用的有押金公交卡分别约为4100万张、2900万张和1300万张。按每张卡20元押金计算,仅北上广的公交卡押金总额已逾10亿元。 各地对押金的管理没有统一规定,但普遍在合同中约定:公交卡的所有权属于公交卡公司,持卡人租用卡需预付一笔押金,押金归持卡人所有。不过,在实际中,属于消费者的这笔资金,在一些地方,正层层被“截留”甚至挪作他用。 有的直接充作“运营成本”。如温州公交卡公司曾回应,押金可用于公交系统维护;有一些城市以收取折旧费、维护费、磨损费的方式,每月扣除部分押金,直至全部“扣光光”;遗失、损毁公交卡的押金无处追寻。每年都有大量公交卡被不小心遗失,随着“遗失”的还有押金。29岁的北京白领周雪原说,由于工作需要及多次搬家,自己近年遗失6张公交卡,损毁的还有两三张。“几百块押金等于‘白送’给了公交卡公司。”
管理十分混乱,乱收费十分普遍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和公交企业对法规、合同约定置若罔闻,甚至以填补公交系统“运营成本”之名,把押金当成了一项“收费”名目。 标准自订,高低不均。一张薄薄的交通卡,各地押金标准各异,最低10元,最高达四五十元。 财务紊乱,管理失职。“在很多地方的公交卡公司,押金有多少,利息用在哪里,对公众还是个不公开的‘谜’。”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邱宝昌说。 浙江省温州市审计局去年在专项审计中发现,该市公交卡公司从IC卡收入账户中提取193.53万元,挂账其他应付款账户赠送给了“有关部门”。 混用名目,滋生收费。在实际中,“既收押金,又再收费”很普遍。记者在无锡市物价局2004年的批复中看到,该市的“太湖交通卡”未获准收取押金外的任何额外费用。但此后,公交卡公司开收了每月1元的折旧费,以及高达8%的退款手续费。 涉及公共利益 资金应该上缴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红昌认为,公交卡押金之争涉及三个公共利益问题:一是押金的合理性;二是押金标准的合理性;三是退还运用等服务的合理性。“但这三方面目前没有一个统一规定,企业依据的只是不同地方的政府批文。” 据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智能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彪介绍,目前,各地的公交卡公司均自行采购IC卡,押金标准大多数是企业参照其他城市水平。许多城市现行押金标准已远高于卡工本费。 “消费者的押金不能让一两家企业自行处置,归属不明确的资金也应当上缴公共财政再用之于民。”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认为,押金应当只是交通卡工本费,所谓的其他“运营成本”应属企业自负盈亏,不能借机乱收费。 尽管收费名目不少,但一些交通卡企业提供的服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甚大。例如,“退卡难”是近年来关于公交卡最受诟病的问题,而在香港地区,其八达通卡在办卡时押金包括工本费和挂失手续费。丢卡后致电热线成功报失,可领取余额退款。使用满3个月退卡,就可退还余额和全部押金。 据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