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B05版:都市生活·潍坊耍儿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农家院里织机响
2014年09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家院里织机响
老粗布绽放异彩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老粗布在封建社会曾大放异彩,但随着现代机械化纺织技术的提高,老粗布一度退出历史舞台。近日,记者听闻有人还在坚持老粗布纺织,并带动部分村民共同发展,织出了新商机。于是,记者前往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寇家坞四村一探究竟。
现场 农家院里又起古老旋律
  9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寇家坞四村的于秀芬家中,她正坐在织布机前纺织老粗布,场景仿佛穿越到了“花木兰时代”,老式织布机摆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内。织布机上传出的声音,让人感觉非常古老。于秀芬的织布动作格外娴熟,她用一踩两推的传统织布方式,线条型的棉线很快变成平面的粗布。
  于秀芬告诉记者,五年前寇家坞四村开始流行织老粗布,村里的不少妇女把周边的老式织布机搜罗了个遍,开始织起了粗布。传统意义上的老粗布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等一系列工序,现在市场上有专卖纺织用的棉线,所以工序省了将近一半。
  “老粗布利用经线、纬线的不同颜色,纺织出来的粗布花纹是多彩的,种类也很多。”于秀芬告诉记者,以前纺织的老粗布都是白色的,织好后再拿到染坊里去染成蓝色小碎花或是纯蓝色,还有人喜欢染成红色,花样相对单一。现在的棉线,购买时就是彩色的,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就能织成条纹状的花布,各种颜色都有,比以前的老粗布要好看的多。
体验 手脚并用,竟还是个耐力活
  听于秀芬说,织一床老粗布床单需要10个多小时的时间,大多数时候一坐到织布机前就是四五个小时,中午吃个午饭,休息一会儿接着干。记者看着她手脚并用,梭子乱飞的情形,很是好奇,于是主动要求体验一下老粗布的纺织。上了机器才知道,原来织布不光是个技术活,而且还是个力气活。
  “手扶着这个木板,把它推上去,梭子从两层线中间穿过去,然后把木板拉下来,左脚踩一下脚下的踏板,然后重复推拉木板、穿梭的动作,然后换成右脚踩踏板……”于秀芬一边手把手地教,一边对记者说,其实老粗布纺织并不麻烦,初学者一两天就可以掌握,剩下的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高手脚配合的程度和纺织速度。
  “织布看上去简单,真要长时间坐在纺织机前也是个耐力活。”通过十几分钟的体验,记者感觉到原来看似简单的一件事,真正要做时并不容易。或是手脚配合出错,或是梭子错了地方,手用力的同时,脚也不闲着,既要有耐心还得下力气,如果一天很机械地干10个小时,确实非常辛苦。
  “像我们经常织布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平时农闲的时候,农村妇女织点布也能给家里增加收入。”于秀芬表示,一床老粗布床单的成本在60块钱左右,卖价150元,一天时间织一床粗布床单,能赚90元,对不少农村妇女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想到能够给家里增加收入,用自己赚来的钱给孩子买些好吃好玩的,就觉得力气没白用。”说话的时候,于秀芬的眼里全是满满的爱。
影响 耳濡目染,从小看母亲织布
  于秀芬今年41岁,从五六岁时就接触老式织布机,不过当时她并不是很喜欢。“当时,妈妈在家织布,我对织布一事非常排斥,一看到妈妈坐上织布机就不乐意。因为妈妈一开始织布就没时间搭理我,所以我不太喜欢织布时嘎吱嘎吱的声音。”于秀芬笑着说,虽然是儿时的经历,她却对织布机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很多时候妈妈在织布机上干活,她就在一旁玩耍。
  据于秀芬介绍,那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织布,织出来的粗布多数是自己用,像家里人穿的衣服,用的被套、床单,还有家里有红白喜事也需要粗布。当时,市场上很少有棉布销售。
  “记得当时结婚女方要彩礼,很多都要老粗布的,一般是六大块。要先织白布,然后在染坊里染成蓝色或是红色。棉线是自己纺的,当时家家户户种棉花,一到晚上都纺线,织布。为了让布料结实,还得用浆糊浆线。”于秀芬告诉记者,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妇女就不再织布,因为集市上已经有卖布的了,花样多,料子好,当时觉得集市上卖的布料比自己家纺织的好,穿着鲜亮也舒服。
发展 重拾老手艺,织出新商机
  记者了解到,寇家坞四村祖辈以来都种植棉花,这给他们在手工织布上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村里妇女织布是老传统了。由于社会的发展,老粗布因纺织难、费工夫等原因慢慢退出了市场,村里不少织布机也被当柴火烧掉了。现在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很多人又重新认识到老粗布的好处,床单铺着冬暖夏凉,而且又是纯棉手工制成,格外受到城里人的青睐。因为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于秀芬又开始纺织老粗布,这一织不要紧,带起了村里一个小产业。
  五年前的一天,于秀芬回娘家时听说有人纺织老粗布,想到自己农闲时无事可做,织几床床单自己用也好,于是就让妈妈教她手艺。于秀芬织的第一床床单送给了嫂子,没想到却给自己带来了商机。嫂子的同事看到后,非常喜欢,一次订购了20床。这次买卖大大激发了于秀芬的织布热情,村里不少妇女看到老粗布的经济效益,纷纷效仿。
  据于秀芬介绍,目前老粗布的销路很好,常常供不应求。“织一床床单需要四块粗布,大约需要织9个小时,加上拼接和锁边的时间,得10小时左右,一天的时间差不多能做一床。”于秀芬说,现在有很多人打听着来买老粗布,家里目前没有存货,几乎有多少卖多少。“没想到人们对老粗布这么喜欢,原以为过时了,谁想到又重新流行起来。”于秀芬对于老粗布枯木逢春一事,表示非常意外。
  目前,寇家坞四村有十多台老式织布机。忙时干农活,闲时织布。于秀芬的老粗布产业也带动村里其他闲散劳动力加入到了这种既古老又新鲜的行业,传统的织布手艺重放光彩。  
    文/图 本报记者李廷辉 邓永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