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5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已经84岁的他曾是诸城报社的一员骨干,如今积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余热 重走青春路——每天在办公室忙碌的你是否还记得现在正是秋收时节,让我们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起到农村体验一下农收杀秋的忙碌吧。即日起,潍坊晚报诸城分社组织生活在城市中的你到农村体验生活:掰玉米、刨地瓜、挖花生、在地头上吃农家饭,找回年轻时苦涩难忘的青春记忆。联系电话:18660617179,想去的抓紧报名吧。 通过前几期对冯启东、邴祥来、孙增田等几位老报人的采访,记者在了解了老报人当年办报的艰辛之余,又得知臧新来老师也是当时诸城报社的一名骨干成员。我们通过到市人社局、供销社等部门多方打听,终于获知了臧新来老师的详细住址。9月9日,记者同江敦准老师坐上开往贾悦镇马庄社区的城乡班车,来到老报人臧新来的家中,共同追忆一段难忘的历史。 当过儿童团团长,通过上学改变命运 臧新来老师早已在家等候,见到我们来,他激动地握住了记者的手,感慨道:“你们就是我们老记者的接班人啊!”一边说一边热情地沏茶。迈着矫健步伐的臧新来老师头发乌黑,记者实在联想不到这是一位已经84岁高龄的老人。 已经耄耋之年的臧新来提起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莒北县委在广大农村成立民运团、青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发展抗日武装,臧新来也参加了。1944年,莒北县召开儿童团表彰大会,11岁的他被推举为县儿童团团长。“那时站岗放哨查汉奸,为党政机关送信,和小兵张嘎干一样的事。”臧老幽默地说。 臧新来7岁丧父,比自己大七岁的哥哥后来参加了八路。他的母亲坚信“人穷志不穷”,坚决让臧新来上学,通过知识,改变贫穷的命运,他14岁开始上学。1952年,胶州专区成立财政干校,培养财会人员,臧新来又去那里学习了一年财会。第一次年级考试,在全校275名学生中,他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时,学校领导极力挽留让其留校,但臧新来始终心系自己工作过的单位,毅然踏上回家的路途,回到了曾经工作过两年的石埠子镇供销社。他带来了最为先进的记账方法——苏联复式记账法,改变了当时供销社单一的记账方法,极大简化了财务工作。 1956年,地方干部大调整,臧新来借调到桃园党委担任秘书,后又调去桃园供销社办公室秘书科,不到半年,转到县社烟棉办公室,后又到县政府财贸办公室工作。 采访题目没人敢接,他没被困难吓倒 1959年,经过县里推荐,臧新来调到了报社,成为一名光荣的记者。1960年,报社编辑部开记者会分采访任务,副主编刘权告诉大家要写专题性的革命回忆录,当时没有记者敢接这个题目,他便让臧新来负责,让其寻找当年莒北县县长王东年。然而当时王东年已调任国家科委国际技术合作局局长,要找他,真是困难重重。臧新来没有被困难吓倒,立刻买了北上的车票,坐了三天的火车抵达北京。 门口站岗的安保人员自然不会让他随便入内,臧新来多次沟通,并出示相关记者证件后,安保人员这才相信并进去汇报。见到王东年后,臧新来并没有因为他的位高权重而不知所措,反倒对王东年说:“我不知现在怎么称呼您,但在我心里,您依然是当年我们莒北县的王县长。”表明来意后,王东年也是极为热情。由于公事繁忙,他一边回忆,臧新来一边记录,仅一晚上的时间,一篇《一山之隔,两个天下》的文章诞生了,题目由王东年亲自拟定。这篇文章经由臧新来整理后,先后在《诸城县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具有极为深远的教育意义。 1961年春节前夕,受自然灾害影响,报社穷得连一滴油也没有了。无奈之下,编辑李乾元找到臧新来,共同商量办法。臧新来急忙前住桃园党委,运来50斤酒,又去石门党委借来好多腊肉,总算让报社的同志们高高兴兴过了年。年后,由于饥饿,李乾元的双腿浮肿得厉害,臧新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找到三里庄总支书,装了两麻袋的胡萝卜回来,终于使老编辑的腿肿有了好转。 退休后自主创业,开超市搞苗木种植 在报社,臧新来的稿子见报率最高,每月他都攒起来装订成厚厚的一本。他常说:“报社的工作是双赢,既宣传了他人,自己又受到了一定的教育。”现在的他保持着每天看早间新闻的习惯,随时关注着国家大事与区域动态。他深情地告诉记者:“生活中到处是新闻,就看你用心不用心,作为一名记者,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深入采访调查。” 报纸停刊后,臧新来又回到桃园供销社办公室。1964年县委成立“四清运动”工作队,他随之到了程戈庄,一待就是十年。文革时期,他被两派群众推举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4年调到马庄供销社任采购员,为了做好采购工作,三年时间里,他跑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并结交了众多朋友。1981年,臧新来正式退休。 退休后,臧新来并没有闲下来,他始终抱定“活到老、干到老”的信念。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大潮,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虽然缺乏资金技术,但基于之前采购工作的经历,毅然走上了自主创业路。他卖过水果、搞过养殖、干过种植业,就这样慢慢积累了资金与经验。10年前,他拥有了自己的超市,现在由于年事已高,已交由其女儿与女婿管理。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号召实行土地承包政策,其中有一项是“小流域治理”。臧新来开辟了一块地,专做绿化苗木,记者跟着臧老师一起参观了他的绿化园。园地就在他家附近,占地面积大约15亩,栽培了银杏、紫叶李、果槐等多种苗木,池塘里种满了睡莲。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树木的芳香、蝉鸟的低鸣,使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一般。 臧新来别出心裁,在园内盖了一所小房子,一有空闲,他就过去读书看报。这片绿化园地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为臧新来带来可观的收益,外地大中型城市纷纷前来收购他的树苗。去年一年,绿化园就获利10多万元。 2013年初,臧新来从朋友那里听说牡丹的使用价值极高,他亲自去菏泽牡丹园考察。牡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牡丹油也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臧新来发现了这一商机,回家后立即栽培推广。现在,他的牡丹园占地300多亩,并与全国各地签订了购买合同,这种大规模的牡丹种植在诸城乃至潍坊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今因为忙不过来,他已将牡丹园交给儿子负责。 规划建设幼儿园敬老院,受大家爱戴 臧新来从小就特别仇视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嫂子、姐姐死于鬼子刀下,他的叔叔、侄子也受了重伤。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臧新来。”臧新来从小就在党的关怀中成长,他也严格践行党的思想路线,即便退休后依然关心社会公共事业。 马庄的幼儿园一直不规范,学生也少,1998年,县民政局决定开办一所正规、专业的马庄幼儿园,臧新来积极为幼儿园的建设出谋划策,选择园址、组织施工、协调老师培训等。每逢六一儿童节,臧新来都准备好学习用品去幼儿园,与孩子们共度六一的快乐时光。 1999年,乡政府成立了马庄敬老院,臧新来具体负责敬老院的各种日常运营管理及老人生活安置。中秋节与重阳节,臧新来都会带着礼品到敬老院看望57位孤寡老人,陪他们聊天、下棋。在他的规划下,敬老院的老人们生活各方面都舒心愉悦。每次他来,老人们都亲切的称他为“我们院长”。 除此之外,臧新来特别关注社会现象。看到村里哪家有邻里纠纷、婆媳不和、打架斗殴的,他都会上前调解。看到有谁家小孩不学好,天天游手好闲,臧新来就主动上前与他们交流谈心,同时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村里无论大人小孩都格外尊敬臧新来。 回顾臧新来大半生,他在积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同时,也收获了赞誉。1990年,为表彰臧新来在全市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中共诸城市委、诸城市人民政府为他颁发奖状;1991年,荣获“老有所为先进个人”;1996年与1999年,两次被表彰为“老干部先进个人”;1999年,中共山东省委老干部局还为他颁发“献给共和国创立者”的荣誉国徽。 Z2—Z3版 文/图 本报记者秦子虚 实习生 张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