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记者到西藏南木林县探访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工作组,感受当地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巨变 沿着奔腾的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河谷,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向西南行驶200多公里,就来到了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的艾玛乡。曾经,每到秋冬季节,这里沙尘不断,夏季泥石翻滚,影响了附近4个乡镇环境和农业发展。如今,驱车经过南木林县,满眼的绿色让人们改变了对这里的印象。南木林县卡孜乡小城镇建设项目、柳果新农村建设以及湘巴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都源于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工作组的科学规划和艰苦付出。近日,值潍坊援藏十二周年之际,本报特派记者来到南木林县,走进热火朝天的建设场地,亲身感受了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工作组倾力打造“潍坊援藏”品牌的雪域情怀。 援建重任 南木林生态示范区为荒地添绿 9月19日,记者一行由南木林县县城出发南行50公里,到达南木林县雅鲁藏布江艾玛大桥,大桥一侧“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显出勃勃生机。继续前行,记者在雅江北岸综合生态示范区看到,这片荒地的四周已经密密麻麻地种满了两米多高的杨树、柳树、榆树等品种的树苗和沙棘,成片的林木舒枝展叶,长势喜人,一人多高嫩绿的柳条在蓝天白云下随风摇摆,给这一大片高原荒滩增添了亮丽色彩。 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钟光文说:“我们按照‘防风固沙、客土改良、抽沙造田、水利设施配套’的方法,实施了林网、渠系建设,沙石转移,客土引进,植物种植等工程。目前已完成了1.3万亩人工造林,10公里绿色走廊林网,51公里网围栏。为完成2014年人工造林任务,我们在作业中完成土地开发平整8000多亩,客土18万多立方米,排沟式挖坑1.3万亩。从今年3月开始植树造林,栽植了藏川杨、榆树等60多万株苗木。今年6月下旬,我们又开始雨季造林,已完成造林3万余株,并由援藏资金投资组建30人的管护队伍,目前,今年所种植的苗木均已开始生长,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 钟光文告诉记者,雅江北岸综合生态示范区工程是由山东潍坊第四批援藏工作组,在2011年启动。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对完成林网建设的3800亩荒滩地进行了土地平整、客土、渠系建设,进行饲草种植,援藏资金配套1050万元。通过客土改良,建设了1000亩高产青稞试验田。 生态示范区人工造林项目实施后,仅2014年1月至6月,当地沙尘暴次数与往年相比就减少了三分之一。树木涵养水源、固沙治沙效果初步显现,空气湿度增加10%。另外,植树的农工都是周边村民,植树活动为他们增加了收入。 离开示范区时回首望去,一派生机与希望。路上,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县委常务副书记贾勤清说,种树如养儿,今年南木林的雨季长了两个月,让树苗长得更旺更茂。 援藏人员 我市共派出5批29名援藏干部 南木林县是农牧业大县,农牧业收入占全县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牧民对于现代商业的需求日益增长。把乡镇人气搞上去,让农牧民们享受到小城镇建设的实惠成了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工作组重点谋划项目之一。 9月18日下午,在南木林县卡孜乡乡政府驻地,乡党委书记巴桑卓玛正在了解乡沿街房配套建设情况。“原来我们乡上只有一家商店,老百姓出门买东西十分不便。今年,我们在援藏工作组的帮助下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沿街房,安装了路灯等设施。目前,除沿街房配套外,其余已经全部完工。”巴桑卓玛告诉记者,卡孜乡小城镇建设项目让这里变得更美了,也给小城镇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工作组入藏一年多来,经过大量的调研和科学分析,结合南木林县实际情况,科学谋划三年援藏项目。“目前,2014年计划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部分已经完工,共涉及5类12个项目。”贾勤清说。像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项目、卡孜乡小城镇建设项目、柳果新农村建设项目、南木林县职业学校学生公寓项目、南木林县艾玛乡标准卫生院项目、203省道(县城段)路域综合治理项目、湘巴文化艺术中心等都是援藏工作组结合当地实际经过科学规划而确定的。 潍坊的援藏工作有口皆碑,南木林县县委书记巴桑多吉,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顶峰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县人民对潍坊充满了感激之情。 从2002年开始,我市派出第一批援藏工作组,截至目前,潍坊共派出5批29名援藏干部人才,21名专业技术援藏人才,累计对口援助资金2.5亿元,对口援建项目94个。全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4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14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181元增加到2013年的4425元。南木林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援建成效 203省道旁格桑花笑迎远方客 9月18日,南木林县的天空被前一晚的雨水清洗得湛蓝,在日喀则地区通往南木林县的203省道南木林县高中至湘河二桥段的路旁,藏族群众旦曾正坐在凉亭里给朋友打电话。这段203省道的两侧立着崭新的红白色护栏,护栏两侧种植着西藏特有的耐旱灌木沙棘树,一片片盛开的格桑花迎接着从远方而来的客人,两侧的空地用鹅卵石修筑了一条条弯弯的小路,路尽头是亭台飞檐。 钟光文告诉记者,他们刚到南木林县时,这里可不是这样的。“203省道是从日喀则地区通往南木林县城的惟一一条道路,昔日这条路两边都是荒滩,还有几处垃圾场,脏乱差的环境让附近群众难以忍受。”钟光文说,附近牧民还经常赶着牛羊从这里经过,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为了改变南木林县“大门”的环境,2013年年底,县里投入援藏资金250万元,包括园林绿化、人行道铺设、护栏安装、修建建筑小品等。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我们为附近的300套公租房和廉租房配备了绿地和人行道,并在路两侧安装了两公里长的护栏。”钟光文说。 住在公租房的旦曾按捺不住高兴的心情对记者说:“这里现在成了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地方。这一大片美丽的草地成了藏族群众欢庆‘望果节’的好场所。有潍坊援藏干部的帮助,我们南木林县成为日喀则18个县中最美的县了。” 新闻特写 爱让其美旺姆 记住山东潍坊 9月19日下午,在南木林县卡孜乡的聂仓村村委前,记者见到了村民其美旺姆。其美旺姆不会说汉语,但听说记者一行人来自山东潍坊,她马上感激地向每个人双手合十鞠躬。 “其美旺姆做梦也没有想到,她家的生活一步跨入了天堂。”聂仓村第一书记巴桑次仁告诉记者,其美旺姆的丈夫遭遇车祸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32岁的其美旺姆带着三个孩子,靠种植3亩青稞艰难度日。 潍坊援藏干部们在走访中得知她家的情况后,决定对其进行援助,从援藏资金中拿出30余万元帮他们建了一套102平方米的住房,而且配备所有家居用品。“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一定要在这两天配齐送到她家。”贾勤清指着旁边的一处崭新的院落告诉相关工作人员。 得知这一消息,感动得无以复加的其美旺姆告诉记者,她会好好培养孩子、照顾丈夫,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学会感恩,长大后回报社会。 巴桑次仁告诉记者,其美旺姆知道的内地城市没几个,而因为这次爱的帮助,她记住了山东潍坊——这个给她温暖和爱意的城市。 看着不远处正在建设的聂仓村综合加工厂,贾勤清交待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南木林县住建局副局长厉茂财一定要尽快给加工厂通上电,让工厂早日投产使用。“这个投资40多万元的厂子主要用来磨面、加工菜籽油等,既可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也可以为贫困群众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家庭条件。”贾勤清说。 在扶贫济困中援藏干部既解急困,又打长谱。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委常委、副县长孟祥韬多次登门拜访结对帮扶的欧珠、次仁欧珠两个贫困家庭,积极帮助两个家庭寻找致富路子。在了解到他们有意向搞特色养殖时,挤出自己的工作经费,专程到江孜花费1.5万元为两家各购买1头优质高产奶牛,解决了家庭长期经济收入来源的困难。 ◎致富新路 利用电商平台,让土特产打进内地 在南木林县采访了多日,对于高原反应大家有不同的体会,缺氧头痛、破鼻流血、肚痛腹泻……援藏干部告诉记者,在高原上面对高原反应,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适应。 9月21日,颠簸了两个半小时,记者跟随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来到了海拔4300多米的拉布普乡,该乡驻地距南木林县县城仅有58公里。记者一行人刚下车就感觉头晕得厉害,而援藏干部们若无其事地和乡里的干部交流起了工作。 一阵忙碌过后,大家匆忙吃了顿简单的午餐,就赶到纯牧业村东娘村了解情况。在村里新开的牧家旅馆前,当听到旅馆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入时,援藏干部们非常高兴。“现在村里有454口人,全是牧民。全村共喂养了5000多头牛羊,怎么能更好地增加牧民收入呢?”牧民的话让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大家谈得最多、想得最远的就是根据村里畜牧业发达的实际情况,打生态牌,走电商路,让村里的畜牧产品更好地深入内地。 “下一步,我们县将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等,让当地的特色产品与先进理念、先进模式嫁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打出特色、打出品牌、打出影响,为群众增收创造条件。像我们县的艾玛土豆、藏鸡蛋、牦牛肉、羊肉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走出去,成为内地人餐桌上的高端食品。”贾勤清告诉牧民们。 ◎奉献无悔 九名援藏干部,全都坚守在岗位上 又经过近3个小时的颠簸,记者跟随援藏干部们回到了驻地。刚下车,大家发现最近一直睡眠不好的李丁丁发烧了,贾勤清和钟光文关切地摸着他的额头,“烫不烫,抓紧到医务室看看。学兵,先给丁丁量量体温。”钟光文一边交待着县卫生中心副主任于学兵,一边给李丁丁搓着额头。 说起于学兵,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干部都叫他“神医”。“初到南木林时,每位同事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高原反应期,症状各有不同,头疼吃什么药,恶心呕吐怎么办,老于都能针对每个人开出良方,让我们少受了很多苦。”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发改委副主任张文干告诉记者。 1983年出生的李丁丁是南木林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也是潍坊市第五批援藏工作组中年龄最小的援藏干部。贾勤清说,到南木林后,李丁丁太想孩子了,就用手机拍了张自己的照片,让妻子给一岁零八个月的孩子看。孩子瞅了半天,指着照片叫起了“爷爷”。 孟祥韬、张文干、厉茂财、刘俊超、于学兵、门奎练、李丁丁、王科茏、何龙政……每一位援藏干部都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每每谈到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贾勤清的眼都是湿润的。 进藏之初,贾勤清这样要求他带领的第五批援藏干部:“9名援藏干部,来的时候是9名战士,3年后是9名英雄,谁也不能当逃兵。”如今一年半时间过去了,这9名战士仍然坚守在岗位上。 A6—A7版文/图 本报记者 付东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