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争创全国文明城

第04、05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莫让养生节目只养了“生意”
2014年10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养生节目只养了“生意”
  CFP供图



国家新闻广电总局予以整治,演员名人将不得主持养生节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期严格规范、整顿电视养生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不仅要求各级广电播出机构停播“健康365”“杏林好养生”两档养生类节目,还出台有关文件,强化对养生类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审查把关,加大监管工作力度,提升电视媒体社会公信力。。
  “糖尿病可以通过摄取营养素调理治疗”“加入会员就可以接受远程调理”……禁令发出后,记者打开电视,亲身体验了一些电视养生节目的“吸引力”。
  事实上,这些由社会公司制作的养生节目,表面上讲授的是“健康知识”,背后念的却是促销产品的“生意经”,不少观众因此被“忽悠”,破财又误诊。
不少节目由社会公司制作
  16日16时48分,河南卫视播出“健康就好”节目。主讲人王涛博士在节目中声称,糖尿病根本上是肝脏有问题,可以通过摄取营养素来调理治疗。
  资料显示,自2012年开播以来,这档节目已在江西、云南、四川、青海等10多家卫视播出过。尽管其“营养调理”理论是否科学有待论证,但该节目的营销目的却显露无遗。
  该节目中不时播出提示:报名可以接受王涛博士远程调理,栏目热线“4001-899-899”。
  记者拨打该热线,发现是“‘健康就好’王博士吉林服务中心”。客服人员说,节目在各电视频道播出时留的热线电话不一样,但都会接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服务中心。
  “客户接受营养调理,先要加入会员,每年收360元的服务费和调理方案费;营养素目前由服务中心统一订购,厂家直接发货。”这位客服人员说,因为营养素来自10多个厂家,统一订购是为方便会员、保证质量。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养生节目屡见不鲜。某些时候的下午时段,近半的省级卫视都在播放养生节目,地面频道则更多。节目大多采用健康讲座、专家咨询的方式传授所谓养生知识,然后穿插蜂胶、天山雪莲、花粉等各式各样的产品介绍。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不少养生节目都是由社会公司制作,然后以购买时段的形式投放到多个电视频道。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叫停的“健康365”和“杏林好养生”这两档节目,就都是由吉林一家传媒公司制作的。
老年人不知不觉被“洗脑”
  有网友发帖质疑,收看青海卫视的“健康就好”栏目后,在推荐的银杏树营养超市运营中心购买1000多元的营养素,吃了一个月后发现有问题,根据营养素名称和批准文号去国家食药监局网站查,才知道有些产品是冒用其他厂家的厂名和品牌。
  一些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收看这类养生节目后,有的损失不少钱财,有的被“洗脑”后拒绝正规治疗,导致病情不断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湖南谷女士告诉记者,她母亲曾在看到“杏林好养生”节目后,执意花4000多元购买节目推荐的“铁皮枫斗口服液”。受到劝阻后老人还很不高兴:“电视台还会骗人,都是专家,不比你懂?”结果不但没有效果,还因停用正常药物而导致病情加重。
  记者梳理发现,一些电视养生节目的“忽悠术”主要有“三部曲”:
  首先,主讲人往往先普及一些疾病知识,一般语言形象生动,很容易引起观众兴趣;其次,在疾病防治讲解中,主讲人往往以举例子等形式,“不经意”地提到某种产品对此病的神奇疗效。第三,在节目的最后,总有现场观众讲述专家帮助自己战胜病魔的故事。
  一些消费者反映,家中老人往往先被主讲人的“渊博学识”和“语言艺术”折服,接受其讲解中植入的广告,最后被现场观众的“深情讲述”所感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
明年起嘉宾须是真专家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做好养生类节目制作播出工作的通知》,从明年1月1日起,电视养生类节目只能由电视台策划制作,不得由社会公司制作。凡在专家资源、节目资金、制作能力等方面不具备条件的电视台,不得盲目跟风制作养生类节目。
  通知不仅指出养生类节目不得夸大或虚假宣传、误导观众,严禁养生类节目变相发布广告,还具体提出了“演员和各类社会名人不得担任养生类节目主持”“嘉宾必须具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副高以上专业职称”“观众咨询热线电话须是以本台或者本频道为主体申请设立的”“严禁出现明示或暗示治愈率、有效率、保健养生效果等表示功效内容等的行为”等要求。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胡光伟说,对电视台养生节目进行规范,有助于扼制非理性的养生手段,避免消费者的财产、健康受到损失,是让群众拍手称快的好举措。
  “任何一个严格的规范,都更需要严格监督落实。”胡光伟说,以前一些养生节目在被叫停后,没多久又改头换面“重出江湖”,希望此次整顿政策能在各方监督下彻底落实,并保持监管力度的持续性,而不是“一阵风”。
  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候任主委姜辉表示,在整顿违规节目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积极作为,尊重公众的养生需求,对公众的健康理念进行正确的指导。

“养生偏方”不靠谱
  面对有关养生类节目的乱象,医学专家指出,如果养生节目中的观点有失偏颇甚至存在误导、欺骗,那原本为了促进健康的“养生”可能反而“害生”,养生不当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加重等隐患。
自我判断容易延误病情
  不久前,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了一位这样的病人:80多岁的李奶奶近来总觉头晕,因平时爱看养生节目和书籍,认为能够自行判断和治疗,便服用了一些治疗脑供血不足和脑血栓的药物,但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逐渐肢体僵硬,手不停颤抖,后来连起卧、翻身都非常困难,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帕金森病。
  青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孙丽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性疾病,在早期隐蔽性很强,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由于帕金森病的一些临床症状与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的地方,因而很容易被老人们忽视,如果不经专业判断和检查,甚至可能会误诊误治,导致延误病情。
偏听偏信或加重疾病
  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候任主委、北医三院男科主任姜辉认为,健康科普很有必要,但必须严格把关,不能让“李鬼”欺骗患者,因为治疗不当,延误病情不说,可能还会加重病情。
  姜辉举例说,曾有患者因不育看了某电视上“专家”的介绍,到不正规的医院诊治,该医院判断说他是由于精索静脉曲张导致的不育,进行治疗后未见效果。这名患者无奈只能再来到大医院就诊,却发现此前的诊断错误,所谓的“治疗”南辕北辙,反而使病情更为严重。还有不少患者服用的性保健品中添加了未经检验的药物,虽然看似有效,但实则对肝肾均有损伤,危及健康。
  姜辉呼吁,应当鼓励更多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较好表达能力的真正的医生和专家通过大众媒体为公众进行健康科普,让百姓的疑问得到权威科学的解答,而不用“病急乱投医”。
辨识体质方能对症下药
  “你吃人参上火,他吃人参大补;你吃大黄降火,他吃大黄腹泻。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也不同。”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分泌老年病科主任医师解发良认为,养生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胡乱养生。
  他介绍,中医养生的关键在于体质辨识,不认清体质的话,补药可能变成毒药,所以,养生的方法一定要和自己的体质相匹配。
  他建议先全面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有选择地听取真正有资质医生的建议,切莫盲从;如果发现身体疾病,还应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
短评
电视养生节目 别叫功利绑架
  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特别是老龄社会到来,健康、养生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注重生活方式,讲究饮食起居,以求健康长寿,是人之常情,但若过度钻牛角尖、陷于盲目,则很容易给自己带来无谓的烦忧困扰,更可能使虚假信息有机可乘,让投机分子有空可钻。放眼社会,形形色色的“养生大师”充斥耳目,所谓的“养生秘籍”比比皆是,“绿豆可代替医药”、“喝尿能治百病”、“拉筋可解疑难杂症”、“醋蛋能根治颈椎病”等伪科学盛传坊间。明明荒唐至极,却常常被人奉若圭臬,让人啼笑皆非。
  在商业化浪潮绑架下,一些电视养生节目陷入功利导向,打着传播保健知识的旗号鱼目混珠、欺世牟利。一些节目内容质量低下,制作粗糙,“砖家”频出,邀请演艺界人士哗众取宠;有的则肆意夸大某种保健方法的功效,恶意混淆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有的节目甚至变身为推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广告,直接植入产品功能介绍。一旦养生节目不再以养生为目的,变成了生意,不仅误导公众破财,还有可能危及人身健康。这样的养生节目,看得越多害处越大。
  面对人们日益高涨的养生保健热情,中国电视行业要怎样适时而变,打造出什么样的养生节目?值得好好思考一番。既然名为“养生”,就该对生命给予足够尊重,而不能随商业之波逐市场之流,通过混淆常识、扰乱视听来牟利。养生节目本身只有更健康,才能办得更长久。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