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潍坊新闻·社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旧衣集结爆满,增12个回收点
53岁的郑芬荣在布尔津县出生长大,这几年常常看着家乡的电视节目流泪
2014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知故乡啥样,却记得过年过节风俗
53岁的郑芬荣在布尔津县出生长大,这几年常常看着家乡的电视节目流泪



  10月19日,新疆布尔津县最低温零下6℃并有6级风,但严寒丝毫没有影响记者的喜悦,因为在这里遇到了一位潍坊老乡——53岁的郑芬荣,她虽出生成长在布尔津,却对只回过两次的老家潍坊念念不忘,甚至记得不少故乡习俗。
  只回过两次老家
  19日,记者参观过程中,偶然得知陪同的一位工作人员李慧玲的婆婆是潍坊人,这是此次行程中记者的第二个惊喜。
  李慧玲告诉记者,她和婆婆处得非常好,而且婆婆饭做得很好吃;婆婆不常说老家的事,但常看山东卫视的节目,只要有潍坊的旅游广告就告诉家人,那是她的老家。
  于是,其他采访完成后,当晚10时多,记者见到了李慧玲的潍坊婆婆郑芬荣。知道家乡来了个记者,郑芬荣从下午就在家等着了。
  郑芬荣告诉记者,她1961年在布尔津出生,现在被布尔津代销联合社返聘做会计。
  “昌邑卜庄镇郑家坡村,是父亲的老家。”郑芬荣说,这是她一直牢牢记住的地方。父亲1957年投奔阿勒泰地区乌苏县的亲大爷,后在布尔津县粮食局工作,第二年父亲就把母亲接到了布尔津,先后生下了他们兄弟姊妹五个,全家从此一直生活在布尔津。直到父母去世前,郑芬荣也只陪同回过两次潍坊老家。
  郑芬荣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第一次和父母回爷爷家。她说,奶奶用父亲带回去的面粉蒸的花馒头特别好看。父亲带回去的小鱼干,她和弟弟只吃了鱼背上的肉就把剩余的扔在了桌上,后来,她看见爷爷把他们剩下的鱼头鱼尾都吃了。“现在想想,真心酸。”郑芬荣说。
不少风俗都记得
  “对潍坊,您应该已经没有太多概念了吧,您才回去过两次。”记者刚说出口,郑芬荣突然眼圈红了说:“可能是年纪大了,这几年,越来越觉得自己有思乡的情结。对于老家的留恋,可能是骨子里的东西吧,经常看着家乡的电视节目掉眼泪。”
  “潍坊的传统习俗很多,您还记得多少?”记者问郑芬荣。
  “我知道,除夕晚上一定要包饺子,下第一锅饺子的时候要出去放鞭炮,并且除夕晚上要一直开着灯;早上四五点就起来拜年,以前姥姥姥爷都这么做,我妈后来也这么做,以前我们小辈都不理解,后来也习惯了。现在结婚了,我和媳妇反而觉得是应该的了。”郑芬荣的儿子刘志鹏替她回答了,郑芬荣在旁边一直笑着听着。
  不只是这样,在刘志鹏的记忆里,多年来,清明节的时候,妈妈只准备煮鸡蛋和饼,而如果哪天面条、饺子做得比较隆重,他就知道一定是过节。“我的姨、舅也这样做,老家现在啥样他们都不知道了,但风俗都记着。”刘志鹏说。
  郑芬荣告诉记者,母亲在世时,老乡们一起聚会必定要蒸花馒头,不仅是不一样的味道,更是对家乡的记忆。
  刘志鹏说,母亲的许多做法,妻子现在也在学着做。老家,是他和亲属在一起时那种欲说还休的温情。
       本报记者 蒲国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