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热播 暗场人物受追捧 |
“建丰”走红靠声音 |
|
|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有一位幕后人物,每次从电话听筒内传来一口浓重的浙江口音,却从未在画面中亮相,接听电话的人则毕恭毕敬地称呼他为“建丰同志”。“建丰同志”就是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在《北平无战事》中,他身居幕后,控制并影响着剧情发展,他神秘的身份和独特的声音也让众多观众十分好奇。10月22日,有媒体揭开了“建丰同志”的幕后真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播音员吴凌云。
身兼旁白和角色,“建丰同志”有点忙 吴凌云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长期从事影视剧配音工作,但参与《北平无战事》对他来说有些特别。 “开始去的时候,只是让我录制旁白,后来导演就提出需要给‘建丰同志’这样一个特殊角色配音,而且要加入一些方言的特质。剧组找了一些配音演员做筛选,最后就定下我来录这个角色。”吴凌云说。 刚开始吴凌云很担心,因为已经录制完了旁白,再去录制剧中角色的声音,会不会产生干扰。在与导演和录音导演沟通后,他对两种配音进行了区分:“旁白相对抽离一些,旁观旁述性质的,‘建丰同志’则是一个具体人物,需要考虑他自己的表述方式和语言节奏。” 虽说已参与过《三国》《天龙八部》《美人心计》等多部电视剧的后期配音工作,但吴凌云表示,“建丰同志”这样只闻声音不见其人的角色并不多见,即便有也往往不过是一封来信和一个电话,但《北平无战事》中的“建丰同志”却贯穿剧情始终,台词量很大,而且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性格特征的角色,这让吴凌云必须认真对待。 剧组选择他是有原因的,吴凌云是扬州人,祖籍是浙江宁波,父亲是上海人,从小就受到吴语系方言的环境熏陶。模仿蒋经国的奉化口音,对他来说不是难事。此前他也曾为影视剧中的蒋介石做过配音,配音目的就是为演员的普通话对白修饰一些方言口音。
用声音来演戏,幕后人物也出彩 配音之前,吴凌云对蒋经国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前的影视作品对蒋经国有过展现,但总是在蒋介石身边担任配角的角色,实际上他的人生有许多戏剧性的转变,是很有意思的人物。”剧组则为吴凌云提供了保留下来的蒋经国录音资料供他参考,决定按照一个有性格的人物来塑造“建丰同志”,而不是简单的符号或陪衬。 往常配音时,画面上总有一个演员出镜表演,但吴凌云为“建丰同志”配音,面对的画面只是一部电话机。没有前期演员的表演参考,还要用声音塑造一个人物出来,这对吴凌云来说既是挑战,也拓展了发挥的空间。 在录音室内,吴凌云不断与导演和制作人员沟通。考虑到在面对不同通话对象、不同剧情环境之中,“建丰同志”的声音都会有所不同,吴凌云在细微处不断调整着说话的情绪、节奏和表述方式。而对于方言口音的引入,他也认为这是表现人物特质的一部分,同时还不能影响观众的理解,要把握好这个度。常常在录完一段后,吴凌云就会问身边的同事:“你们不看字幕能不能听懂,是不是需要再淡一点?” 对于酬劳,吴凌云坦言每集200至300元。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建丰同志”的声音一下走红,这让吴凌云有些意外,他说:“有人说配音演员只是对口形,这次至少证明配音演员在塑造人物上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相关链接 “建丰”与铁血救国会 在剧中“建丰同志”就是蒋经国。1910年,蒋介石妻子毛福梅在奉化溪口生下儿子蒋经国,后来蒋介石将戴季陶的私生子收为养子名为蒋纬国。蒋介石对两个儿子期望颇高,两人的名字取“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意,两人的字为“建丰”“建镐”,“丰镐房”是蒋介石溪口故居,“丰镐”也是西周的国都之名。 《北平无战事》围绕1948年的北平展开剧情,时任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的蒋经国在蒋介石的授意下,集合自己的嫡系幕僚,成立了一个能行动、有力量、组织严密的青年组织,即“铁血救国会”。蒋经国当时正在看“铁血宰相”《俾斯麦传》就取了“铁血”二字,希望这个新生的团体能够以强硬手腕拯救日益倾危的政局。 由蒋经国创建的“中正学社”、“铁血救国会”、“青年军联谊会”等组织,让他逐渐在国民党内组建起了自己的政治派系和组织架构,与CC系、政学系、黄埔系等政治力量抗衡。“铁血救国会”的目标是:“一手坚决反共、一手坚决反腐、一次革命、两面作战”。最兴盛时,铁血救国会有200多人参加,多为复员青年军大学生。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