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从潍北走出的七支队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重点新闻
 
标题导航
进驻华疃展开抗日活动
2014年10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驻华疃展开抗日活动
  华疃村栾善洋家小东屋旧址,王一之曾在此居住。
  纪方华
  王一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铁蹄沿津浦路一路南下,国民党山东主席韩复榘率部不战而逃,黄河以北地区沦落敌手。12月下旬,日寇兵分两路渡过黄河,胶济线上的济南、周村、张店相继沦陷,向潍县节节逼近。潍县党组织在鲁东工委直接领导下,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他们以潍北华疃村为活动中心,秘密联络抗日积极分子,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逐渐形成高潮。
鬼子逼近,潍县县立中学迁至华疃
  1937年深秋,日本鬼子大约到达河北沧州,听到日寇即将来潍,潍县城内人心惶惶,城里已稍有些乱,为了让学生正常上课,也为提前组织抗日武装做准备,潍县城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简称“民先”)计划把潍县县立中学迁出潍县城。不久,经校教导主任王一之出面联系,潍县县立中学迁至潍北白浪河西岸的华疃村。
  华疃村位于白浪河以西,于河以东,南紧靠寒双(寒亭—双杨店)公路,北靠白浪河与于河交汇处,现隶属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该村系潍北一个较大的自然村落,设华疃一村、华疃二村、华疃三村和华疃四村。
  华疃村距潍县城12.5公里,抗战时期就是一个拥有500多户2000多人口的大村落。主要有栾姓、李姓、孙姓、董姓、张姓等组成。村子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村内交通主要有东西走向的五条大街和南北走向的一条大路,五条大街从村子的最南端至北端依次排开,一条又长又宽的大路位于村子的最东端,当地人称之为“东大路”,从华疃东南大门进入,至孙家东大门走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老官道。在村子周围建有一条约5公里多的又长又高的土围墙,在围墙的周围设有7座大门。其中在村子东南端设有栾家东南大门,清朝时称“致果门”,村子西南端设有栾家南大门,西端设有栾家西大门,史称“迎恩门”;在孙家大街西首,设有孙家西大门,东端设有孙家东大门,史称“延青门”。在村子最北端的两条李家街西头,分别设有李家街前大门和李家街后大门。
  据史料记载:华疃村史称华宋村,建于唐代,唐代时由华姓和宋姓人家立村。明初时栾姓迁入,改称栾家华疃。清末修筑围墙时,与孙、李华疃合为一村,此后统称华疃。该村系潍北经济、文化、政治和战略要地。
没有校舍,学生住宿上课都在庙宇
  王一之是胶东文登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党员,1925年曾留学苏联,1936年到潍县县立中学任国文老师。由于其口才好,待人热情,深受华疃村民敬重。
  王一之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籍,宣传革命道理,也深受学生爱戴,而这却引起校内CC分子(英文名称是Central Club,即“中央俱乐部”,是由陈果夫和陈立夫领导的一个政治派系,1927年6月成立)的注意,多次受到警告。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建立后,王一之很快与北平总队取得联系,联络本校、外校进步师生,于1937年1月正式建立“民先”潍县队部,并被选为队长。“七七事变”后,“民先”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成为潍县抗日的一支中坚力量。此时,中共鲁东工委书记纪方华(又名鹿省三)来昌潍一带发动群众,建立武装,领导抗日,与王一之建立了联系。
  潍县县立中学刚迁到华疃村时,学校有十几名老师和数百名学生。当时因没有现成校舍,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就分别住在了华疃村南大门北侧庙宇的大殿内和东大路十间烟台人开的网子房内(烟台客商听到日本鬼子即将来潍的消息后,匆忙撤走)。华疃南大门北侧的庙宇大殿,有3间带房檐的大房子,殿内请有张飞、关公等三座正神像,两侧是站班的小神。正房前两侧是东西偏房,里面站着许多小神像,还有些女神像。老师和学生都很尊重庙宇和当地的民俗,先是用草席把神像恭恭敬敬地围挡起来,然后整理干净,就开始上课,住宿也在里面。
  王一之先是住在老东市(华疃一村东头自然形成的多年劳务市场)的主屋(祭奠祖先的地方)内,后又携夫人和女儿搬迁至华疃一村东头经营网子房的栾善洋家。栾善洋善于交际,并积极支持抗日活动。
村民家中召开会议 建立新的潍县县委
  1937年农历十一月,中共鲁东工委书记纪方华来华疃一村找到王一之等,多次在栾善洋家秘密召开会议。传达中共山东省委10月中旬召开的关于发动武装起义的紧急会议精神,筹划组建抗日武装,恢复中共潍县县委和组织抗日武装,并决定即刻恢复和建立前期被破坏的中共潍县县委。从寒亭党史史料得知,新的潍县县委由耿锡章任书记,牟星桥任组织委员,薛绍庚任宣传委员,牟龙高任交通委员。会议还研究了有关准备组织抗日武装起义等重大事宜。
  据栾善洋的儿子栾云胡(于2011年病故)回忆,王一之不仅有才,且十分热情,白天一般不在家,经常半夜才回来。一有空,就拿小人书读给栾云胡听。栾云胡还经常见一些身穿大褂的人来他家,每次都是客气地说:“借个地方用用!”然后就到小东屋里,关上门,围着土炕上的一张小方桌开会。后来才知道,那些人都是党的地下领导人,新的潍县县委就是在这里组建的。
  后来,王一之要离开时,拿出一些钱硬要送给栾善洋,他坚决不要,王一之最后只好送了一条毛毯作为纪念。后来,王一之两次开会路过这里,都曾专程到他家探望。再后来,坏人告密栾云胡家曾住过八路,于是全家外逃,北屋被日本鬼子烧毁,后经修复才能居住。
  此次会议后,在纪方华和王一之的直接组织领导下,潍北的抗日救亡活动迅速展开。潍北牟家温庄村的牟汉华、牟星桥,北仲寨村的牟龙高,耿家小官庄村的耿锡章、耿一斋,柳科村的张德润,于家码头村的于传一,一孔桥村的张玉坡,前河套村的郭焕中,清池村的牟子芳、李贤斋等,回到各地后都积极进行活动,秘密联络抗日积极分子,使潍北地区很快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