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从潍北走出的七支队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重点新闻
 
标题导航
军民伏击歼敌首战大捷
2014年10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军民伏击歼敌首战大捷
  南阳村村民寻七支队旧址。
  1938年八路军臂章。



  八路军七支队在蔡家栏子村举行起义到昌邑后,其中的一部又返回潍县,以华疃村为大本营,多次寻找机会痛击日寇,使日寇望而生畏,同时也对潍北村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报复,从而更坚定了潍北军民打击侵略者的信心和决心。
村外坟地设埋伏,接连击倒四个人
  蔡家栏子起义后,七支队其中的一部于1938年1月30日农历年除夕来至高庄村,夜宿村东南大庙内。大年初一部队到达潍北安固村,在该村又筹集到部分枪支。由于没有军费来源,部队吃饭主要靠群众接济,住宿找学校和庙宇,加上冬天寒冷,条件十分艰苦,但起义战士抗日救国热情不减,斗志十分高涨。2月2日这天,潍县城的日寇派出三名汉奸来到潍北安固等几个村落,向附近村民催要铁路枕木,该村与华疃村仅隔2.5公里地,正寻找机会的七支队见日寇派汉奸送上门,岂能怠慢,七支队摸起枪支边追边打,枪声一片,汉奸被吓得边放枪边逃命,岂料七支队紧追不放,在追至安固村西头那条又长又窄的石板小桥时,七支队连开数枪,两个汉奸应声倒下,剩下的那个汉奸侥幸逃回潍县。次日,七支队由安固村沿白浪河转移至杨孟村的天齐庙内。2月4日,日军便纠集一批伪军,开进潍北企图进行报复。日伪军对当地地形不熟,到处寻找报复对象。这时,七支队正埋伏在冯马杨孟村外的墓田里,当日伪军刚刚接近时,七支队突然开火,日伪军似受惊之兔,只能仓促应战,被一连击倒4人。此时,七支队为保存实力,迅疾撤出战斗,向虞河以东的昌北永安村转移,并于当夜又撤至昌邑瓦城村,与起义部队会合,但撤退中一些战士掉队,造成部队减员。
  1938年2月5日,昌邑县委组织人员在瓦城举行起义,也打出了七支队的旗帜。昌邑部分主要由三小部分组成,一是以孙汉三、赵丽秀、陈龙飞、刘光汉等为骨干,来自瓦城、白塔等村人员;另一支是以张智忠等为骨干,来自夏店、卜庄等地;再是以翟绍先等来自逄翟村的人员。春节过后,潍北七支队经杨孟一战后来至瓦城,与昌邑起义部队会合。由于食宿困难,在枪支分配问题上也产生了一些分歧,支队决定,部队暂时分开活动,潍北战士暂时返潍筹集枪支,坚持当地抗日。潍县七支队以华疃村为大本营,继续筹粮筹款筹枪弹,招募兵源,并在潍北地区寻找战机。
  至今华疃村的村民们还记得王一之教育战士爱惜粮食的故事。据寒亭区史志办华疃籍退休老干部栾云州老人回忆,有一天,王一之带领一些战士到他家吃饭,有的战士不爱惜粮食,在饭桌上剩下了很多窝头和面饼小块,只见王一之把饭桌上的面食渣渣一点一点捡起来放在嘴里吃掉了,那些浪费粮食的战士立马脸红了,改掉了浪费粮食的习惯,从此传为佳话。
军民联合齐出击,鬼子逃回潍县城
  1938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十二),在华疃村驻守的八路军七支队,从内线获得日本鬼子将进犯潍北的情报,遂决定由栾新斋指挥,率郭焕忠、牟子芳中队20多名战士,并组织华疃等村群众参战进行抗日战斗。当时,七支队这些战士都是刚参加起义的农民,多数是潍北华疃村人。他们装备了十几支汉阳枪,半数人所持的仍是原来中学军训用的教育枪。华疃村60多岁的栾经汤老人拿了手杖上阵,有人取笑他说:“您老是要给鬼子当点心啊!”他眼一瞪,咔吧一声拆开杖把,噌地抽出一根二尺长的铁锥:“我就不信鬼子头比这还硬!”那东西叫“二人抬”,是早前农民防身之物,后曾用来打雁。
  栾新斋做了布置:军民合一,兵分多路,分别埋伏于白浪河畔的丛林、南阳村围子墙里、村西南大松林墓地,以及南阳村北紧靠湖淋埠村前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深沟内。约定枪响为号,一起出击。南阳村位于潍县城北7公里白浪河西岸,与村北湖淋埠相聚不到1公里。湖淋埠村位于北二环公路以北,寒双路以南,北距华疃村1公里,现均属潍坊经济开发区。
  时近9时,鬼子来了。鬼子进驻潍县以来从没受到过抵抗,十分嚣张,汉奸们斜背大枪随行,皆毫无戒备。当进入伏击圈时,令枪一响,顿时钢枪土炮响成一片,那“二人抬”更是发出令敌丧胆的轰鸣,潮水般的群众喊着“杀!杀!杀!”铺天盖地冲向鬼子,鬼子被吓得抱头鼠窜,栾来中人高马大,端红缨枪抢在最前头,由于目标太显,被鬼子回击,屁股中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独胆英雄栾善学飞锨铲击鬼子的英勇事迹:20刚出头的栾善学,拿的武器是一把挖土用的铁锨,说是如果鬼子盘问就说上田挖土。他一个人大摇大摆地擦过鬼子队伍,顺利地走到南阳村前躲到路旁,等着在此打落水狗,这次真被他料定了,战斗突然打响,汉奸四散逃命,骑马的鬼子兵则顺大路南逃,栾善学眼看鬼子将跑掉,他蹭得跳了出来,照着最后一匹马一锨拍了下去,可是落空了,情急之下,他把铁锨扔了过去,可惜只打在了马腚上,那马飞跑而去,给他留下莫大遗憾。从此,栾善学给人留下了华疃第一胆的美誉。不过,战役过后,他并没有受到表扬,原因是不按部署擅自行动,落了个将功补过。
  潍县军民联合抗日首战大捷,鬼子逃得够快,不到半个小时就龟缩回了潍县城。调查得知,激战中七支队队员李洪识牺牲,3名队员受伤,击毙鬼子、汉奸各2人,缴获三八枪2支,子弹手榴弹各一宗。
◎相关链接
英勇固堤钢枪队 回乡留守歼日寇
  潍北固堤钢枪队是在抗战初期由潍北中共地下党以看家护院为名,秘密组织起来的一支武装,共有队员100多人,且武器精良,战斗力亦强。1938年1月27日八路军七支队在蔡家栏子村起义时,固堤钢枪队开拔至蔡家栏子村,参加了七支队武装起义。后来,七支队到昌北瓦城集结,有部分队员因家庭负担太重,仍以“固堤钢枪队”的名义,回乡继续进行抗日活动。
  在1938年农历三月十六前夕,固堤钢枪队从内线获得日寇要顺烟潍公路途经寒亭的信息,遂决定对这股日寇进行袭击。农历三月十六这天,果然从潍县城开出了一辆日寇军车,车上坐着十几名日本鬼子和两名汉奸,当该军车刚刚驶入寒亭附近的南平旺村与北平旺村之间的烟潍公路时,便一头栽入由当地军民掩盖过的大坑内,军车动弹不得,这时埋伏在公路两旁的军民在队长杨冠德的指令下,枪炮齐鸣,将日寇军车包围,这时,一个日本军官打着白旗站了起来,通过一个汉奸翻译向杨冠德喊话,要求停战谈判。杨冠德听罢随手一枪将那日本军官打倒,鬼子惊慌失措,立即回击扫射,杨冠德和多位军民中弹受伤。杨冠德咬牙带伤继续指挥战斗,日寇大部被歼,剩下的3个鬼子沿公路向潍县逃命,在逃亡路上被当地老百姓劈死2个,剩下1个逃回潍县。这次伏击战共打死日军16名,缴获轻机枪1挺、大盖枪8支、手枪1支、弹药2箱、军用物资1宗,日军汽车被烧毁。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