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现在起 不说假话 |
——“中秋文化沙龙”王良瑛老师侧记 |
|
王良瑛说:“我自己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从现在起,不说假话。”这是甲午年中秋节之前,王良瑛老师在诸城慈海医院“中秋文化沙龙”上的一句开场白。 林彪曾说:“不说假话的人成不了大事。”林彪的这句话,我总认为是一个很危险的思想导向。一代元帅的最终结局,一直令人唏嘘不已。这也许是他“说假话”“成大事”的最好注脚。王良瑛老师的那句“不说假话”,从何说起呢? 20多位参加文化沙龙的人员,是诸城文学艺术界的一部分佼佼者,沙龙主持人、诸城市作协主席张建平请各位随意发表谈话、交流文艺创作心得,最后请王良瑛老师作重点发言。 王良瑛老师何许人也?凡是爱好文学的人,大概都不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王良瑛老师从高中语文教师职业转行参加文学创作队伍,一直干到《山东文学》社长兼主编。长篇小说《野色》为其代表作。显然,他是新时期以来诸城籍作家的代表人物。 “不管怎么说,听到别人的吹捧赞扬还是感觉很舒服的。”在听了大家的发言交流后,王良瑛老师感慨地说,稍一停顿,他来了个转折,“但是,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假话害人又害己。”接下来,他的发言就以“不说假话”为题,论及了说假话对文艺创作的种种危害。 王良瑛老师讲了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长篇纪实小说《欧阳海之歌》,作家描写欧阳海挺身而出从铁道轨上拦下惊马的那一刹那,竟有那么多的心理描写,这真实吗?短短的几秒钟内,他哪有工夫想到那么多?显然,这是不真实的,文学创作的不真实害人害己。害人,就是误导读者,害己,就是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性。当然,这里有个艺术真实和艺术想象的关系。但想象一定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能离谱。咱们搞文艺创作的人,一定不要说假话,说好话,说套话。我们一见面,不要总是先互相吹捧,说什么,哦,你最近出版了一本书或者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看了,非常好。其实,他根本没有看。那是哄着你玩的。如果真是看了,很好,好在哪里?关键还是指出有哪些缺点和不足,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进步。只说好话,是害人的。文艺创作要靠作品说话,不是靠吹捧说话,出版一本书、发表一篇文章没有什么了不起,重要的是应清醒地认识到,咱们的作品还不行,还没有达到高境界,王良瑛老师谆谆告诫着大家。是的,自己花钱出版了一本书,发表了几篇文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我在退下来以后,经过反思,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就是从此以后不说假话。坐在一边的文化学者邹金祥打趣道,现在不说假话,也并不代表着你以前只说假话啊!王良瑛老师说,张炜在没有出名之前,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一个文学创作会议,他的发言直面文学创作,说了许多一团和气叫好声中听不到的真话,独具特色振聋发聩,当时就有“权威”人士说他狂妄,结果怎么样,还是讲真话的张炜写出了《古船》等伟大作品。 我数得出的王良瑛老师的作品就有电影文学剧本《山前山后》、儿童文学舞台剧《谁的本领大》、《王良瑛中短篇小说选》以及长篇小说《野色》等,但我真的没有读过这些作品。我只读过他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纪实散文《王伯祥搬家》、《大众日报》副刊版发表的《俘虏兵和做饭的》,前文记述了廉洁勤政的一位县委书记搬家的故事,后文描写了社会上一些拉大旗作虎皮的种种恶俗现象,文笔流畅,意味深长。这些我都记在心里了。我没与他人一样吹捧一位要讲真话的老作家,静静地听听他的创作心得,那才是我们的所需啊! 我没有考证王良瑛老师之前是否因为自己说了假话伤害了他人或自己,但他那“不说假话”的告诫是真诚的,不独文艺创作,“不说假话”应当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吧?一向不愿题词的朱镕基总理,在任职期间破例为北京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不说假话”与“不做假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人生道德的底线。多少人因为说假话、做假账遭受折磨,多少人由此甚至丧失生命?假如社会上真的少了许多“说假话”“做假账”的人,那么,将会有多少人的灵魂得以救赎?将会有多少美好的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从现在起,不说假话。很好,很好。但愿此句告诫之语能够触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 王泮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