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播来收视率飙升 特产名吃轮番出镜 电视剧《红高粱》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创新高,播出该剧的四家卫视均大步迈进黄金档时段的收视率前十位。更让潍坊市民激动的是在电视剧《红高粱》中频频出现的“潍坊元素”,高密剪纸、扑灰年画、拤饼和高密炉包等纷纷在电视剧中露脸,让《红高粱》的潍坊味更浓了。
四大卫视热播《红高粱》,收视率一路看涨 电视剧《红高粱》开播三日,收视率一路走高。据有关资料显示,10月27日《红高粱》开播当天,北京卫视收视率最高,以1.151的成绩位列黄金档时段收视率排名第二位,山东卫视以1.09的收视成绩位居第三位,浙江、东方两家卫视分别位居当晚的第七、八位。由此看来,播出电视剧《红高粱》的四家卫视均位列黄金档时段的收视率前十位。 10月28日,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红高粱》在四家卫视的收视率再创新高,其中山东卫视《红高粱》第二日播出收视率从1.09升至1.23,跃居四家卫视之首,列全国第二位。而随后播出的电影版《红高粱》,也以0.617的收视率占据同时段全国第一位。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的排名也是一路上涨,均位列黄金档时段的收视率前十位。 数据显示,该剧自28日零时在腾讯视频上线以来,截至28日9时,已经更新的前3集共获得了近3500万的播放量,创造了网络播放奇迹。 与此同时,电视剧《红高粱》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进入热门话题总榜前五位,电视排行榜的第一位,理所当然也成了微信朋友圈里大家热议的话题。
剪纸炉包搭伙上镜,潍坊人看着开胃又开心 在电视剧《红高粱》中,除了少量戏份前往临沂取景外,剧中绝大部分的外景地都是在潍坊当地取景,在剧中随处可以看到高密千亩红高粱的壮观,也可以看到青州井塘古村的秀美,杨家埠和十笏园的古色古香。然而,电影《红高粱》除了在高密取了少量镜头外,绝大部分都是在宁夏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拍摄,在电影中可以领略到浓郁的西北风情。 由于电影版在潍坊取景较少,所以片中的“潍坊元素”远远没有电视剧中多。在电视剧版《红高粱》第一集中,便出现了高密的“剪纸”和“扑灰年画”。第一集中,周迅的台词说:“我会做剪纸和扑灰年画,每年都有人到高密来收这两样,我想在青岛也应该卖的挺好的吧!”不仅如此,在片中还有多场周迅剪纸的镜头,其中一场给初恋情人剪肖像的镜头,既温馨感人又让人领略到了浓浓的潍坊风情。 第二集中,朱亚文与杠子班的兄弟吃的拤饼也多次上镜,镜头中,朱亚文与兄弟们大口吃着拤饼,从外形上看,这种拤饼与朝天锅类似,只不过饼里面卷的是大葱和鸡蛋。记者了解到,在莫言原著中,拤饼也多次出现。 除了剪纸、扑灰年画、拤饼之外,有名的“高密炉包”也在电视剧《红高粱》第五集中出现。第五集中,“四奎”为母亲买了一包热气腾腾刚出炉的高密炉包,并说出“刚出炉的炉包,香着呢!”,而剧中“四奎”母亲也吃炉包吃得满口香甜。
不光有嫂嫂还有小情人,剧版“九儿”关系更复杂 与电影版《红高粱》相比,电视剧版《红高粱》中“九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在电影版中,巩俐扮演的“九儿”大部分的戏份都在跟“余占鳌”的爱情较量上。但在电视剧中,周迅不仅演出了自己的爱情,更演出了一个女人的智谋与大义。 两个版本的“九儿”不仅性格差异较大,在外形塑造上也是风格迥异。与电影版中巩俐这个山东大嫚饰演的“九儿”相比,生于江南、身材娇小的周迅版“九儿”让不少观众充满期待。而与电影版饰演“余占鳌”的姜文相比,朱亚文则更像一个文弱书生。 据了解,电视剧版《红高粱》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89个,有的是原著中一笔带过的,他们的命运却在剧中得到细腻地展开,如“朱豪三”、“恋儿”。有的则是原著中没有出现而剧中新加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九儿”的初恋情人“张俊杰”,还有“九儿”的嫂子“淑娴”。 原著中一笔带过的“朱豪三”由于荣光饰演,在电视剧《红高粱》第一集开场便出镜。作为一个行伍出身的铁腕强人,“朱豪三”决意不择手段肃清当地匪患。同时,“朱豪三”对“九儿”也十分疼爱,一直以“干爹”的身份保护着“九儿”。 在电影版中未出现的“张俊杰”一角由黄轩饰演,“张俊杰”是“九儿”青梅竹马的恋人,由于家庭的阻挠最终没有与“九儿”走到一起。“张俊杰”是高密县有学识、有思想的进步青年,为了爱情他一生都在付出。 同样在电影版中没有出现的“淑娴”一角,作为“九儿”的大嫂,也作为一个被封建贞操观毒害的旧式女子,戏份也颇有看头。
朱亚文版“余占鳌”,土匪英雄一肩挑 在电影版《红高粱》中,姜文饰演的“余占鳌”是一名轿夫,而在电视剧中,朱亚文饰演的“余占鳌”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两重身份,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民族精神的刚烈硬汉。 剧中,朱亚文扮演的“余占鳌”为了给被“朱豪三”手下诱杀的好友“四奎”报仇,与“朱豪三”势不两立,占山为王成了土匪。最后,七七事变爆发,面对外敌,“余占鳌”和“朱豪三”终于摒弃前嫌共同抗日。 电视剧中,“剿匪”成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从“花脖子”、“黑眼”到“余占鳌”,都是一股股不同力量的土匪,有着不同的矛盾冲突,从而推进了剧情的层层递进。记者了解到,之所以设置“剿匪”这条线索,也与那个年代高密土匪为患的时代背景相吻合。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振民 李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