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幼酷爱书法,但因兢兢业业从事教学工作,教学成绩让城里的名校、重点学校也不得不刮目相看。繁忙的教学任务,他不得不放下自己的爱好。近40年后才重新操笔,拜著名书法大家陈复澄为师,行草篆隶融合,篆隶笔法入行草,行草运笔写篆隶,笔力遒劲透纸;笔法狂放不羁,疏密、虚实错落有致,如音乐般起伏舒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感染力,顺利将数十项全国性书法大奖收入囊中。他就是中国教育协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东方书画院副院长陈洪恩。 广涉名家,书香子弟苦练基本功 陈洪恩出身书香门第,到他的父亲这辈,以当私塾先生为业,写得一手好书法。自幼受父亲影响,陈洪恩也热爱上了书画,在父亲的指导下,广泛临帖,苦练基本功。 陈洪恩练楷书临赵孟复、黄子原;练小草临孙过庭、王羲之、怀素;大草临黄庭坚、怀素、文徵明;隶书临《曹迁碑》《石门颂》。智永的《千字文》一半楷书一半草书,有一石二鸟之独特功效;《石门颂》用草书笔法写隶,独具一体,在历史上影响很大;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和赵孟頫的《前后出师表》,放纵流畅,如行云似流水,笔力遒劲……一系列名家名帖,陈洪恩都反复临摹过,甚至倒背如流。 父亲说:毛笔字为什么称书法?书是动词,写的意思,法是法规、尺度,你不按法规写,就不能称为书法,只能称为写字匠。所以,临帖一定要一丝不苟,在继承传统章法的基础上,变化出新,才是书法要素。陈洪恩深受启发,在临摹过程中,仔细揣摩名家谱帖的运笔、结构,笔毫的使转,点、划的各种形态…… 少年陈洪恩勤奋好学,笔耕不辍,书法功底特别深厚,到上初中的时候,就能代替父亲为乡亲们写对联了。 锲而不舍,教学与艺术都不放松 陈洪恩成为一名民办教师,繁忙的工作没影响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文革”期间,父亲的藏书都被“红卫兵”搜去,当作“四旧”焚烧了,字帖也不例外。为练书法,陈洪恩四处搜寻字帖,骑自行车转遍了城里的书店,多是失望而归。他印象最深的一本宝贝字帖是邓散木的《书法百问》。那是1980年,中国从“文革”中走出来,刚刚步入发展正轨,文化读物也日渐丰富,他从学校的报纸上得到地址后,专门花2角5分钱,从天津市一书店邮寄购买的。他如获至宝,教学工作之余,便攻读临摹其中的书法字帖。 从1992年,陈洪恩便开始订阅《中国书法》《书法世界》《书画报》,他看完了,拿回家给老父亲看,老父亲看完,再精心收藏起来,每到年底,父亲便理顺日期,用麻线装订成册,一年一本。现在都保存完好,已成为很珍贵的资料了。一份专业报纸,两个人品读,利用率很高。 直到现在,陈洪恩订阅的书画报刊,有七八份,都是全国权威书画报刊,每年都装订成册,精心保存着。 别以为陈洪恩爱好书法绘画,就荒废了教学。他教送的毕业班,每年的中考成绩,都在青州市名列乡村学校第一。曾经有一年,他的班有7名学生考入中专学校。当时考入中专,国家管工作分配,将来就有了“铁饭碗”,十分难考。他取得的成绩,让城里的重点初中都服气、眼热。 凭着优秀的教学成绩,陈洪恩一步步走到领导岗位,但他始终没放弃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他对书法的领悟能力日渐深厚,笔法日臻成熟,楷书端正,力透纸背;草书狂放大气,笔力遒劲;隶书大智若拙,韵味古朴。 出手不凡,拜师陈复澄屡屡获奖 陈洪恩从2006年退休后,将精力用到书法上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书法作品受到书法大家陈复澄的赞赏,遂拜陈复澄为师,修习陈复澄篆隶、行草融合的创新书法,深得真传,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他以篆隶笔法写行草,行草运笔写篆隶,不拘一格,笔法流畅,收发自如,拙中带巧,疏密有韵,虚实有致,大气若虹,音乐般的节律,起伏舒缓的气韵,尽显笔端。天道酬勤,厚积薄发。陈洪恩每次投稿全国性书法大赛,屡屡获奖: 2005年,获第二届“洞庭湖岳阳楼杯”全国书画大赛银奖; 2006年,获纪念陈天华逝世一百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银奖; 2007年,获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作品入选《中国当代书画家真迹选》;同年5月获第二届“盛世中华杯”全国书画作品大赛二等奖,6月获中国首届“华夏情”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银奖、首届“中国文艺”金鹰奖,10月获第三届“中华杯”全国新北京新奥运书画大展银奖; 2008年6月,获“奥运有我”全国书画作品巡回展银奖;同月获“大中华”奥运杯中国书画艺术大展赛金奖,作品在中、英、美、法、日、韩六国巡展; 2011年,获“首届中国名家红色经典艺术”特等奖…… 马不扬鞭自奋蹄。虔诚膜拜书法艺术的陈洪恩,笔耕不缀,开拓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马汝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