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世界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太空船2号坠毁,绊倒太空游
2014年11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空船2号坠毁,绊倒太空游



为世界首架商用载人飞船,飞行员一死一伤,事故原因不明
  英国维珍银河公司用于搭载旅客进入太空旅行的世界首架商用载人太空飞船“太空船2号”10月31日飞行测试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上空爆炸,一名飞行员死亡,另一名重伤。维珍银河公司说:“测试过程中,‘太空船2号’出现严重异常情况而爆炸。”一些官员说,太空船发射前没发现任何异常。

同母航天器分离几分钟后爆炸
  视频画面显示,“太空船2号”残骸散落在沙漠上。莫哈韦航空航天港主管斯图尔特·威特说,太空船发射大约50分钟、同母航天器分离几分钟后爆炸。爆炸地点位于洛杉矶市区以北大约193公里、距离太空船发射地莫哈韦航空航天港大约32公里。
  加州克恩县治安官多尼·扬布拉德说,从太空船残骸中发现一名飞行员的尸体,另外一名飞行员跳伞逃生,因身受重伤被紧急送医。
  事发原因暂不清楚,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正派遣调查小组前往调查。维珍银河公司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也启程赶往事发地点。
  “太空船2号”由美国斯凯尔德复合技术公司制造,长约18米,可以容纳两名飞行员和最多6名旅客。太空船侧面和舱顶各有一面大窗户,便于旅客观赏太空。
  斯凯尔德复合技术公司总裁凯文·米基说,“太空船2号”5月开始弃用端羟基聚丁二烯燃料,首次使用以聚酰胺为主要成分的燃料。这次飞行测试前已经在陆地进行大量实验,证明新燃料的配方安全。
  这是本周第二起商业航天器爆炸事故。美国轨道科学公司一枚搭载货运飞船的火箭10月28日从美国弗吉尼亚州瓦勒普斯岛发射场发射不久爆炸,事故原因正在调查。

为太空旅游项目带来重大挫折
  当太空梦变得触手可及时,这起事故为太空游项目带来不小打击。除维珍银河公司,美国XCOR航空航天公司和美国蓝色起源公司也正在研发这一项目。
  乔治·华盛顿大学前空间策略主管约翰·洛格斯登说:“这对不少打算很快遨游太空的人而言是个真正挫折……不少人原本相信这项载人技术非常安全。”
  美国航空与防卫咨询企业蒂尔集团公司空间研究主管马尔科·卡塞雷斯说:“这为旅游业带来挫折……明年甚至今后几年都可能看不到任何商业太空游项目。”
  维珍银河公司的太空游项目并非首次发生致人死亡的事故。2007年7月,用于推进“太空船2号”的火箭发动机进行测试时爆炸,3名工作人员死亡,3人受伤。
  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先前出资2600万美元,于2004年两度将美国航天专家伯特·鲁坦设计的载人航天器“太空船1号”送入太空。维珍银河公司得到艾伦授权,与斯凯尔德复合技术公司联合打造“太空船2号”。
  维珍银河公司打算完成对火箭飞行器的研发后启动太空游项目。太空船从美国新墨西哥州南部的商业太空船发射基地美国航天港发射升空,开始短暂的遨游。项目每趟行程人均花费25万美元,预计明年首航。
  这家企业称,已经收到大约700个订单,订金9000万美元。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加拿大当红歌手贾斯廷·比伯、美国好莱坞演员阿什顿·库彻和英国喜剧演员拉塞尔·布兰德等名流已经预订座位。公司创始人布兰森先前接受采访时说,他将和儿子一起明年初完成首次太空飞行。
表态 将继续太空旅行计划
  维珍银河公司商业飞船“太空船二号”在美国加州沙漠地带坠毁后,英国维珍集团创办人布兰森爵士发誓将继续其太空计划。
  布兰森爵士说,他对飞船坠毁的消息感到“震惊和悲痛”,但他坚称将继续其太空旅行计划。布兰森称,维珍银河公司将与有关当局全面合作,对坠毁事件展开调查。
  布兰森表示,每位参与这项计划的人员都感到“非常悲痛”。事件发生后,布兰森随即飞往美国加州。他称这次飞行是其“人生当中最为艰难的一次旅程”。他说,“从事太空事业很艰难,但很值得。我们将继续坚持,共同前进”。
  维珍银河公总裁乔治·怀特塞兹说,太空事业很艰巨,但今天更是艰难的一天。
质疑 私企能否扛起航天梦
  自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后,美国这个航天强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就不得不依靠俄罗斯的载人飞船。对此,美国航天局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商业化,让私营公司来发展相关运输载具,并实施发射任务。
  此次事故当然不会否定商业航天的发展方向。但是从全球范围看,航天工业大都依然得到各国政府的有力扶持,这是其工业特点,也是航天发射的高技术、高投入和高风险性所决定的。私营企业虽然在成本控制、运作灵活等方面更具优势,但在技术底蕴、人才汇聚、基础设施运用统筹等方面仍有欠缺,这或许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承担运载宇航员升空等任务的可靠性。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现在的大型国际空间站,航天工业一直是各国凝聚各类尖端技术的领域。对一个国家来说,它的价值目前还不能完全用市场标准去衡量,如何安全地完成每一次发射任务并获取更多前沿领域的科研经验,或许才是当前的重点。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