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隔窗有眼”式的课堂管理方式传达更多的是一种对学生的不信任感,隔着一扇玻璃窗的师生,表面上近在咫尺,却已然渐行渐远。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讲究循循善诱、张弛有度。一味采取监视、高压等粗暴手段,只会适得其反。 近日,河北邯郸广泰中学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学校每个教室后部设有班主任办公室,班主任通过办公室窗户能够近距离随时观察每位学生。校方称,此举可以使班主任随时掌握班级动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听课状态、自学习惯等,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或规律,及时有针对性地介入解决问题。(本报今日A16版) 对这种“隔窗有眼”式的课堂管理方式,虽然校方美其名曰“教师全程随班办公”,但在笔者看来,远不如“全方位监控”来得实在。暂且抛开学校所谓的种种“益处”不谈,客观地说,此举传达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对学生的不信任感。由此,隔着一扇玻璃窗的师生,表面上貌似近在咫尺,却已然渐行渐远。试想,在这样一种人为制造的紧张、别扭、重压的气氛中,班主任那还能看得全、看得透学生存在的问题,更遑论发现规律、介入解决。 平心而论,校方此举的初衷也是充满善意,无非是为了督促学生谨守纪律、专心上课,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种教育观念下,类似的做法被很多学校所认可,诸如浙江义乌的义亭小学、湖北武汉的晨光小学等做得就更“彻底”,人家不仅早在几年前就这么干了,而且是把班主任的办公桌直接摆在教室后面,中间连个隔墙都没有。老实说,能不顾麻烦做到这些,学校真是够“拼”的。 从根本上讲,在应试教育、功利教育占据主导的背景下,“严格管教”被一些教育者奉为圭臬,认为学生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得“管”。因此,无论什么事情、什么情况,作为老师都应该管一管、监督一下,甚至养成了“监督癖”,把监督当成了管理学生的最好方式。 学校和老师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问题是,学生上课是否专心听讲,能否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是靠班主任贴身监管就能够做到的。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讲究循循善诱、张弛有度、引导启发。一味采取监视、高压等粗暴手段,只会适得其反。具体到课堂纪律,这本身即是对学生自律意识的一种培养。有句话叫“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说的就是他律与自律间的一种平衡。作为班主任,无论是“扒门缝儿”,还是“窗后盯梢”,无不都是对学生自律意识养成的一种戕害。 再者,就算课堂纪律因此变好了,但所谓高压之后必有反弹,难保学生不会在离开教室后去选择一些“报复性”的方式释放压力。而这些发生在校外、远离老师视线的极端行为,其潜在的危害性岂不比课堂上的“那些事儿”严重得多?孰轻孰重,委实该好好掂量一番。 说到底,为人师者,无论是传道、授业,都应该用“当面锣、对面鼓”的方式,与学生面对面坦诚交流。如此,才能真正释疑、解惑。像这种“隐于学生身后,无言冷眼旁观”的极端“招数”,只会给学生徒增不必要的烦恼。说得轻了,是耍小聪明;说得重了,这就叫背道而驰。在此奉劝一句:这些“见不得人”的幕后小动作,还是趁早算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