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董建华(资料图片) |
|

|
|
致力于香港的长远发展,唐英年、梁锦松等在顾问之列 9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政府首任特首董建华通过公关公司发表声明称,“现在正考虑成立一个致力于香港长远发展的民间智库组织,当有进一步详情会再公布。” 一个多月后,董建华所筹建智库的若干细节逐渐浮出水面。 据记者了解,智库取名“团结香港基金会”,定于11月10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成立典礼。在备受关注的首批智库成员方面,前财政司司长唐英年、梁锦松,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现任行政会议成员罗范椒芬等董建华任职特首时的老部下都在顾问之列。 定于明日举行成立典礼 自2005年辞去香港特首后,董建华一向低调。 9年后,董建华罕见大动作迅速激起了香港媒体的好奇心,一时间有关智库的揣测颇多。 董建华为什么选择在此时牵头组织智库?以董建华的个人地位,这个智库是否有可能行使部分政府职能?智库的组成人员是哪些? 担任首批顾问的香港鲜鱼行学校校长梁纪昌向媒体透露,智库的筹建工作始于今年暑期。当时董建华亲自打电话邀请梁纪昌等五六个人到位于中环的前特首办公室开会,讨论筹建智库一事,当即定下了智库人员由各个阶层人士共同参与。 “董先生说自己77岁了,本可以退休享福,但是现在的状况,是时候站出来建立一个着眼于香港中长期发展的智库了。”梁纪昌说。 香港《成报》报道称,智库原本打算10月召开记者会宣布成立,但因“占中”行动影响,时间推迟至11月10日。 直到10月28日,消息再次传来。当天,董建华牵头筹组智库的首批成员,在湾仔一间酒店召开筹备会议,会议持续了2小时。 这是董筹组智库消息传出后,部分成员的首次露面,包括梁锦松、梁纪昌等。智库的名称——团结香港基金会也最终浮出水面。 据记者了解,11月10日,智库将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成立典礼。
智库是以公司名义注册 记者通过香港公司注册处查询“团结香港基金会”并未获得匹配选项。 随后,记者从智库的公关负责人处得知,“团结香港基金会”当初是以“心系香港基金有限公司”的名称注册的,目前已经向公司注册处提出改名申请。 公司注册处资料显示,董建华、梁爱诗和前港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郑维健在9月29日以“心系香港基金有限公司”的名称注册了一家公司。登记的办公地址是南丰大厦11楼,该大厦隶属于南丰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担任智库首批顾问的梁锦松即为现任南丰集团行政总裁。 据公司注册处资料,该智库的工作范畴有一项就是推动香港“快乐地球指数评分”。另两项工作分别是开展和发表研究,改善港人生活质量,包括经济、社会、政府等以及提供设施和举办康乐活动,改善港人生活条件。 “外国智库组织很普遍,但董先生希望这个智库是世界知名的,所以找各个界别的精英进去出谋献策。”梁纪昌对媒体说。 人员构成“猛人云集” 有媒体用“猛人云集”来形容董建华筹组智库的人员构成。 尽管梁纪昌不愿意透露参与智库第一次筹备会的五六个人名单,但他透露,这五六个人中有商界人才、教育界人才,还有管理人才。 智库的另一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厂商会会长施荣怀也向媒体证实了顾问团成员来自多个界别。 董建华牵头组织智库的消息公开后,香港各大媒体也陆续曝出部分顾问名单。 记者查询香港媒体报道获悉,目前已知的智库顾问有商界代表唐英年、梁锦松、九仓主席吴光正、信德集团董事总经理何超琼、前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马时亨等。 政界代表有梁爱诗、罗范椒芬、全国政协委员纪文凤及前教育统筹局长李国章等。 金融界代表则有港交所前主席李业广、港交所前董事郑慕智、香港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等。 其他成员包括香港海洋公园前主席盛智文、民主党党员狄志远、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霍启刚、前港大校长徐立之、医管局主席梁智仁等。 记者注意到,被曝出的智库顾问名单中,大部分顾问的年纪偏大。 除霍启刚生于上世纪70年代外,其他的顾问大部分已到了退休年龄。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顾问成员也提及自己已到退休年龄,想要在退休后寻找一个平台,继续为香港的未来发展做贡献。 对于智库是否有可能修补由“占中”行动造成的社会割裂,多位顾问表示,只能尽力,但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
否认为他人 参选“铺路” 在香港各大媒体对于智库抛出的一系列疑问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有媒体揣测董建华是否借由智库力量筹划下任特首最有力人选。 甚至有香港媒体指出,建立智库的原因是为梁锦松参选特首“铺路”。 记者致电梁锦松,他以现在的时机不方便说为由拒绝采访。 但其他几位受访智库顾问均否认了智库为下任特首参选所设的猜测。 10月24日,有香港媒体追问董建华,智库是否为梁锦松铺路时,董建华当即表示“记者很有想象力”。 本报综合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