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红高粱》的幕后故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狂欢双11
 
标题导航
戏外也有戏 故事一箩筐
2014年1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外也有戏 故事一箩筐



  电视连续剧《红高粱》的拍摄,搅热了高密东北乡。没见过明星大腕的乡亲,近距离接触了过去只能在影像中活动的大明星;从没有奢望要上镜头、上电视的人们,尝试体验了当演员的滋味儿;怀揣演员梦的发烧友,有机会圆了一回梦。演戏拍戏,毫无疑问成了这段时期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中有苦、有累更有甜,有乐、有趣也有烦。为演戏,有的免不了与家人闹点小误会;朝夕相处,群众演员同明星结交成了好朋友……
父子兄弟总动员,男女老少皆入戏
  前面提到的群众演员“头儿”栾加合,不仅动员村民积极参与,连自己家人、亲戚也带上了。
  栾加合的父亲栾志超,年已七旬,身体精瘦却特别硬朗;几天没刮脸,胡子拉碴。在挑选群众演员的现场,栾志超的形象一下子被负责选角的副导演冯念相中了。
  冯念问:“这位老人挺有样子,你叫什么?哪个村的?”最后,冯念嘱咐他:“胡子留着,就不要刮了。” 
  栾加合的四弟栾城,32岁,黑发披肩,冯念直接喊他“长毛”。栾城之所以被挑中,是因其“特有的土匪气息”。
  栾加合的妻子代翠、儿子栾永鑫、三弟栾群也被选中,加上栾加合自己,他们一家当群众演员的就有6人,创下了家庭参演电视剧《红高粱》人数之最。另外,表弟朱考兴、郭峰,姨夫孙德文,表姐孙霞,舅子代清先也都先后参演。
  栾加合说,父亲年轻时教过书,口才好,在村里唱过戏。有一次演京剧《平原作战》,父亲扮演打更的老头。剧中有一个情节,打更老头一边敲梆子,一边拖着长腔吆喝:“平——安——无——事——喽!平——安——无——事——喽!”父亲将这句台词改成“没有事了!没有事了!”从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没有事”。栾加合也跟着有了外号,大家称呼他“没有事他儿”。
  一些扮演老百姓的场景,栾加合一家人往往一起上。让栾加合感到遗憾的是,有一段戏,本来父亲还有句台词。试拍时,父亲撇着带高密腔的普通话说。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失去了这唯一一次带台词出镜的机会。
光头李大抢风头,冷落了主要演员
  群众演员李兆华长得有特点,打扮也特别:挺着啤酒肚,留着和尚头,脖子上挂着一串大项链。李兆华个头虽然不太高,但外貌形象挺有范儿。
  刚开始,李兆华并不是群众演员。作为发烧友,他“混进”现场看了几次拍戏。后来,他被剧组看中,半路加入到群众演员队伍。
  有一次,李兆华出演花脖子手下的土匪喽啰。一段戏拍完后,饰演花脖子的演员徐光宇问:“嘿,兄弟,你叫什么?平时干什么?怎么有时间来拍戏?”李兆华答:“我叫李兆华,附近开酒店的。”徐光宇说:“那好呀,光头李兄弟,以后有时间到你的酒店喝酒去。”从此,李兆华“光头李”的外号传叫开来。
  《红高粱》中土匪多,像李兆华这样长得有特点、具有天然“匪气”的群众演员,成了剧组的香饽饽,剧组给他们的角色突出,戏份多,近镜头也多。对此,李兆华颇为得意,光拍戏还嫌不过瘾,下了戏也不忘炫耀一下。
  剧组转到井塘古村拍戏四天,有两天恰逢周六、周日。拍摄间隙,有一个旅游团经过。李兆华一身土匪打扮,两手提着盒子枪,面对山下不远的游客,顽皮地大喊:“我们是土匪!要想从这里过,留下买路钱!”
  游客走近后,被李兆华特别的“匪气”吸引,纷纷要求合影留念,以致冷落了一些主要演员。
  当然,一般游客分不清谁是主演,谁是群众演员。有人认出徐光宇,要求与徐光宇合影时,同时也会提出要求:“徐老师,能不能把您手下的喽啰(李兆华饰演)也叫上呀?”
  徐光宇笑着对李兆华说:“哥们儿,你可以呀,风头都让你占了。”
拍摄烤肉嫌肉小,打算自己搞只羊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汉子豪爽、义气,现实中的高密人确有这些特点。这种豪爽劲儿,让剧组人员领教了一回。
  有一次拍摄火上烤肉的镜头,剧组人员给群众演员大体讲了戏的内容,布置现场。
  群众演员孙山说:“我一看,那块肉太小,不过瘾。就对剧组的人说,肉太少了,不如让我去弄一只整羊烤,看着效果也好。”
  剧组人员可能觉得他一个群众演员,拍多少天戏才能赚回一只羊的钱,以为小伙子吹牛,便笑着问:“你真能搞来一头羊?”
  见剧组人员不相信,孙山认为这是看不起他们群众演员,摸出手机就给朋友打电话。电话中,孙山的朋友答应马上把羊送过来。
  剧组人员见孙山动了真格,忙说:“别这样,我信你,我信你。”并且解释说,用什么道具由剧组来安排,规定不能随便接受外来的赞助。
  高密东北乡汉子豪气,高密东北乡女人爽快。但爽快的东北乡女子有时也“小家子气”,群众演员孙江为演戏,曾遭到媳妇的“限制”。
  有一次孙江演家丁,这个家丁与丫鬟有勾搭。拍戏时,孙江的媳妇正在观众群里看,回到家后就与他闹意见,不让他再去演戏了。
  孙江一个劲儿地解释,那是在演戏,是导演安排的。媳妇虽然没有阻拦他再去拍戏,但是孙江非常自觉,再不敢演类似的戏了。时过不久,又有个这样的角色让孙江接,孙江让给了别人。
  接下来的时间,孙江演的或是老百姓,或是规规矩矩的“好土匪”,算是给媳妇吃了定心丸。
葱蘸大酱卷大饼 地方小吃爱不够
  上面的皮松软,底下一层皮酥脆,咬一口鲜香无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密炉包,成了剧组里外地演员钟爱的美食。
  演员喜欢的美味,还有葱蘸大酱卷大饼。大酱品种有甜面酱,有肉酱。栾加合称,他自制的干煸辣肉酱十分受欢迎。这种辣肉酱,不仅可以卷大饼,高密的老发面饽饽、面火烧,夹上这种辣肉酱,是极好的快餐,也是上佳的美味。
  朝夕相处,一些明星大腕与群众演员成了朋友。戏拍完,剧组就要撤了,栾加合、李兆华等几个群众演员一商量,要请徐光宇老师喝一回高密酒。
  这晚栾加合做东,到场的都是在徐光宇手下饰演土匪的几个人,李兆华让媳妇擀了30张单饼捎去。李兆华说,“徐老师酒量不小,但架不住我们车轮战,当晚喝了不少。饭吃的是我带去的单饼,栾加合拿出了他的辣肉酱。徐老师半醉半醒直夸,单饼卷大葱肉酱,太好吃了。”
  李兆华问徐老师什么时间走?徐光宇说明天。当天晚上回家后,李兆华让媳妇连夜擀了八九十张饼。第二天一早,李兆华就开车到高密城给徐光宇送饼。
  赶到徐光宇住的宾馆,徐光宇一脸惊讶:“光头兄弟,昨晚喝多了,怎么回来的都不知道。我说过要你的大饼?醉话还当真?”过了一会儿,徐光宇一拍脑袋,又想起了什么:“栾哥说要送我大酱,怎么没找到?”
  “我心想,坏了,栾加合准是忘了,徐老师下午就到青岛坐飞机。”出了宾馆,李兆华赶紧给栾加合打电话:“大酱哪里去了?吹了牛就要兑现,咱不能失信呀。”
  李兆华刚到外环路,接到徐光宇的电话,说大酱找到了。原来,栾加合媳妇见栾加合他们醉得不成样子,已经给徐光宇装好放车上了。徐光宇喝多了没发现,让李兆华虚惊一场。
  拍摄期间,陈丙良的儿子结婚。听说此事,徐光宇等演员还为陈丙良签名、题写贺词。
  说明:如果采访的群众演员所述情节与电视剧有差异,以播出为准。
  本期图片由郭星月、栾加合、李兆华、王修法等提供,李之凡翻拍(署名除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