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狂欢双11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三代报人大合影。 三代报人参加座谈会。 第一代老报人参观报社原址——老教堂(左起依此为冯启东、江敦准、臧新来、王维范)。 |
|

|
|
本报讯 11月8日上午,潍坊晚报诸城分社在我市圣膳堂商务酒店会议中心组织召开了记者座谈会。会上,《诸城县报》《诸城日报》《潍坊晚报·诸城新闻》等老、中、青三代共20余名报人首次欢聚一堂,抚今追昔,共同庆祝第15个记者节的到来。 潍坊晚报诸城分社社长秦子虚主持座谈会,他表示,诸城报业历经坎坷,如今最早的老报人也已接近耄耋之年,相聚实数不易。借此,他向诸位老报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诸城第一张报纸《诸城大众》老记者江敦准,如今已有82岁高龄。作为“寻找老报人”活动的发起人与见证人之一,从活动发起之日起,竭尽全力协助诸城分社打听到一位位老报人的消息。在此次会议上,他难掩内心的激动与愉悦之情,畅谈工作时的点点滴滴,连连感慨“记者节圆了自己与老朋友重逢的梦想。” 《诸城县报》老记者——80岁的冯启东表示,《诸城大众》于1960年改名为《诸城县报》,自己就是在那时进的报社。当时报纸采编条件异常艰苦,其复杂困难程度于今难以想象,但就是在那种环境下,报社成员依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写出了许多高水平的稿件。他常告诫身边的年轻人“一定要多读书、多写作”。“现在报纸版面扩大了,设备先进了,人员素质也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更强了,相信诸城分社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冯启东动情地说道。 《诸城县报》老报人王维范作为一名60年代的报社记者感到非常光荣,他在看了7日晚上中央电视台转播的记者节新闻后,深受鼓舞。他说:“报纸必须准确地引导群众,及时传达党的大政方针,这其中离不开记者们的辛勤劳动。作为记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当前个别媒体记者违背道德搞假报道、假新闻,损坏了报纸的形象,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令人深恶痛绝的。”
第二代报人原《诸城日报》副总编卢伟强回忆起报纸从酝酿到创办、再到停刊的整段历史,感慨颇深。他说:“我在这里工作了八年,经过八年奋战,报纸进村入户,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当时《诸城日报》基于群众需要,开办了许多栏目,稿件不仅来源于记者,还接收了大量来自老百姓的投稿,可以说全民参与办报,报业发展红红火火,停办的确是件非常可惜的事。” 原《诸城日报》副总编姜辉将诸城报业的发展形象地概括为“四起四落”。他很赞同“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句话。他表示,报纸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诸多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史料。每一位记者手中的笔都应该是沉甸甸的,他们写的不仅仅是文章,更是一段段历史。 最后,原《山东文学》主编王良瑛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王良瑛虽然没有在报社工作过,但他对诸城报纸每一次开办、停刊,始终十分关注。诸城报纸是他走向文学之路的起点。“我创作的第一首诗就发表于《诸城县报》,那时第一次接到报社的来信,第一次见到编辑周玉英老师,可以说,我的写作之路就从这里起航。在我心里,报社是一所神圣的殿堂。”王老师感言。最后,王良瑛对新一代记者提出殷切希望:“一定要敢于讲真话。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写出真实可靠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座谈会期间,江敦准、冯启东、臧新来、王维范等老报人还一同前往老报社——位于兴华东路原烟草公司院内的老教堂参观。《潍坊晚报·诸城新闻》全体人员前往马耳山风景区进行CS野战营及攀岩速降等户外拓展活动,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记者节。从退休几十年的老报人到入行一年多的新报人,从经历过上世纪风云岁月的老编辑到跨入新世纪的新记者,座谈会上,大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个新闻工作者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的鲜活故事。 (张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