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正德六年(1511),刘六、刘七率众围攻潍县城,因城墙多处倒塌无险可守,潍县城陷于瘫痪。重建城墙,成为东莱节推官刘信进驻潍县城后的当务之急,工程完工后,潍县城墙“雉堞高坚”。58年后,一场大雨导致河水暴涨,潍县城外各关厢浸在水泊中达半月之久,部分城墙被泡塌。明万历十年(1582),潍县知县史善言首次采用“植树减冲法”,筑成了防浪屏障,另外还对城墙相关设施进行修缮,使城墙“崇墉削壁,屹然百堵矣"。 无险可守潍县陷落 刘信到任先修城墙 据明、清、民国三代四部《潍县志》记载:“潍县土城创于汉”,“池(护城河)环绕四围”。“城门四:东曰朝阳,西曰迎恩,南曰安定,北曰望海”。这指的是东汉北海郡的平寿城,遗址在今潍城区西关街道西北一带。隋代初,在擂鼓山北、白浪河西岸新建潍州北海城,其四城门名称亦如平寿城。两座土城形成传承关系。隋代土城,在历史上不断重建改建,成为存留到解放时的潍县城墙。 明正德五年(1510),河北人刘六、刘七在河北霸州揭竿而起,聚众数万人转战至山东各州县。于正德六年(1511)围攻潍县城。守城指挥张升率全城官兵抵抗,但因城墙多处倒塌无险可守,寡不敌众。刘部攻入城中,张升阵亡,知县张志高弃印绶而逃。城内百姓被杀者数以千计,财物遭焚烧抢掠,潍县城陷于瘫痪。 是年六月,宪副王良臣奉敕巡查海防道,驻节于莱州。遂檄东莱节推官刘信进驻潍县城,主持并督导潍县军政事务。 刘信到任的当务之急,是尽快重建城墙。他带领新任知县李寿昌与有关官员,沿城墙上下内外徒步勘察,依据战例和实际情况,集思广议,制定了一个在原城墙基础上改进结构、增建设施、全面重建的修城方略。这一方略得到王良臣的全力支持,报请上司批准,资金按刘信预算全额拨付。同时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大批百姓开始施工。
修改结构增加设施 潍县城墙雉堞高坚 工程于明正德七年(1512)二月开工,历时5个月,使潍县城墙“雉堞高坚”。 工程全面实施了修城方略中设定的全部项目,包括: 一、加厚城门和四角处城墙,使之加厚一倍;敌台数量由原来的8座增建至24座;青阳楼、孔相祠、论古堂处加厚1丈。 二、城内“蹬道”斜坡加长2丈,全砌大砖台阶。 三、西、南两门瓮城内外墙全甃以砖;东门瓮城内外、东城墙所有敌台全甃以石。加固所有城门洞,重新制作城门,并以铁件加固。 四、城上内侧女墙全部改为砖砌;外侧垛墙加高到1丈,加厚到3尺,垛齿上留两个箭孔,以提高观察和射击效率(这在全国独一无二),全为砖砌。 五、在各马道依城内墙、在城上依女墙,修建窝铺856所。 六、修缮了城上所有建筑,包括4座樵楼、4座角楼以及孔相祠、论古堂、青阳楼、真武庙、三司庙等。 七、对西、南、北三面护城河全线疏浚,将挖出的泥土用于河内侧筑堤。在西关以南开挖10里长渠,引小圩河水入护城河以增水深。 八、在东城墙南段白浪河西岸,新筑石堤50丈,以防洪水冲击城墙。 史善言植树减冲,筑成绿色屏障 明隆庆三年(1569)七月十二起连续7天大雨,导致河水暴涨,虞河、白浪河、小圩河连成一片,潍县城外各关厢浸在水泊中达半月之久,大片民房和部分城墙倒塌。 史善言,字惟谨,号肖泉,河南洛阳人,万历进士。明万历十年(1582)史善言来潍任知县,为解决城墙多年未修,残破不堪“城同虚设",若遇天灾人祸,必蹈正德年间困境覆辙。经报请州府批准,动用国库储备大修城池。 城东临白浪河,东城墙南段处在河水东来北去拐弯处,极易受到洪水奔流的冲击。前任诸官“皆以石障之”,实际上“岁修岁圮”“徒劳民伤财”。 史善言标新立异,采取“植树减冲法”。“在旧堤数武(3尺为1武)外的河崖上,种植大椿树五层”,“在其内纬以柳梢、实以坚土”,“筑为长堤,宽3丈,长156尺,堤上密植榆柳,使其根柢盘结”,以疏缓奔流的冲击力,筑成一道生态防浪屏障。 对城外三面护城河的治理,他依然行绿化之道。这三面护城河已淤塞多年,有的河段已被踩成大路了。他将护城河扩宽至2丈,在两岸筑“平直如削"的护堤“深两丈,阔倍之",在堤上种植榆柳,仍引小圩河水注入。在护城河中“杂莳莲芡,以备公需"。这是史善言的理财理念,他认为用公款办的事,其收益也归公。次年,护城河中产出了莲藕、芡实、菱角、慈菇等数千斤,出售后收入全交国库。他在潍县大力倡导种植树木与水生食用植物。据说,东关以东的春神庙有他种的杨柳,擂鼓山上有他种的柏树,从他那时起,潍县城内外的湾塘开始大种莲藕。
迁名贤祠至西北,打造花县锦城 对城墙及相关设施,史善言采取“颓者葺之,虚者易之,坏而塌者重砌之,完而坚者因之”的分类处理办法,使城墙得到全面加固。 东、西、南三城门外有瓮城,史善言认为这符合重要城池建设的惯例,而北门外不设瓮城则无依据。他决定在北门外新建瓮城,其外门向西开。这是潍县城墙修建史上的创新。主持施工的官员便在外门券上方镶嵌上石刻“史公门”匾额,以作纪念。 他按堪舆学的道理,将北城墙上的原孔相祠、论古堂合并成的名贤祠迁至城西北角上,以与城东北角上的真武庙对应。在城墙上植树,是他的又一创举。东北角种皂角树,东南角种槐树,西北角种松柏,西南角种楸树,四个城门楼旁边也种了树。 在重修三司庙时,史善言在主殿前新建了一座碑亭。修城工程从万历十一年(1583)孟春(一月)起,至第二年季夏(六月)完工,历时一年半。工程告成后,城上建筑“丹壁藻绘,焕然峩如"。城墙“崇墉削壁,屹然百堵矣"。远而望之“睥睨云浮,楼阁依霄"。俯而瞰之“夹岸长林,澄波滢洄如带"。每盛夏,“芙蓉布水,绮绣烂熳",“称花县锦城,不为过也"。
◎相关链接 蹬道、窝铺、敌台 “蹬道”俗称“礓礤子”。依城内墙而建,是供上下城用的坡道,宽一丈,设百级左右台阶。在下端20级处和顶端各设寨门,蹬道外侧有5尺高的砖砌护墙。潍县城墙共设有8处蹬道:东门的在其南,西门的在其北,南门的在其东,北门的在其东,东北角的在其西,东南角的在其北,西北角的在其东,西南角的在其北。 “窝铺"是供士兵与参战百姓轮流休息用的简易房舍,内有土炕,每间可供十人卧息。 敌台又称“马面”,突出城墙外面与城墙一体。台上三面有垛墙与城墙上垛墙相连。是防止敌人登城的重要基础设施。敌台顶上可设置大型炮位,或建临时指挥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