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潍县古城墙及附属建筑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邢国玺募捐修坚固石城
2014年1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邢国玺募捐修坚固石城
  双孔垛墙,是潍县城墙的显著特点(摄于1928年)。
  城墙脚下站立的居民和房屋,衬托出城墙的高大宏伟(摄于1928年冬)。
  潍县城雄峙白浪河畔(摄于1915年前后)。



  自明代邢国玺倡捐改建为石城后,潍县城历经清军的多次围攻皆未攻破,获得了“固若金汤”“可抵十万雄兵”的美誉。清代郑板桥修城参照邢国玺倡捐的办法,不少人义务出工。除全面修补了城墙损坏处外,还新开挖护城河供水沟道,保持护城河的水位的同时,有效分流洪水。为了铭记和表彰参与义捐修城救灾者的功德,郑板桥连续写了7篇碑文。
朝廷训令固守潍县城 邢国玺首捐两大主料
  明崇祯十二年(1639)一月,进犯山东的清兵攻破济南府城,省内闻之震惊。潍县知县邢国玺接到朝廷和州府训令,要“固守潍县城”。当时潍县在防卫战力装备、钱粮等方面储备较充足,但城墙主体是土城,成为防守的一大劣势。
  邢国玺请来诸乡绅士庶和有关官员,商议固守县城大计。将土城改建为石城,所需费用巨大,当时国库匮乏,不可能为修城下拨钱粮。如自筹资金,上不能欠国税,下不能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募捐筹资改建石城。邢国玺首先义捐,他用自己的薪俸和典当家产得到的钱,买下城南胥家埠全部8个石坑,以及北乐埠10座石灰窑的1年产权,并支付采石加工和烧石灰工匠每月的工费、工具材料费,以及每日中午的伙食费。所产石块、石料、石灰全部用于修城。这相当于邢国玺已买下了修城三大主料中的石头、石灰,其他人的捐款则用于购买河沙、砖与运输石头、石灰的费用和施工费。
  为使捐修工程量清晰可见,加速工程进度,邢国玺与有关人员对城墙甃石工程全面规划,确定施工过程中的全部细节内容,并依据此计算出各项工程段以“尺”为单位的造价,供认捐者自由选择。
  众多乡绅、商家踊跃认捐,如浙江布政使司右参议王调鼎捐东西城台143尺;监察御史亓玮捐敌台一座、房舍1丈2尺,等等。也有平民合伙捐1尺、2尺的。
  施工的组织方式是,由认捐者独自或合伙委托能担当此任的人士负责从收存捐款到施工全过程的财务、进料、记工、结算等等各个环节。县衙只派人监督工程质量、协调进度衔接。

石工被砸身亡,百姓捐出自己棺木
  施工期间发生过一起伤亡事件。在南城墙西段城外墙甃石施工中,一块从上方滑落的石头,砸到了在地面干活的石工田师傅的肩上,田师傅顿时倒地,鲜血直流。闻讯赶来的邢国玺急忙俯身和众人想扶起他,邢国玺安慰道:“大夫马上就来了。”田师傅睁开眼睛喃喃地说:“大人别为我操心了,我是在修自家的院墙……”话没说完就因失血过多去世了。邢国玺强忍眼泪,立即拿钱让差役去南门里木匠铺,买一口最好的棺材,木匠铺老板听说此事,表示不用买了,他要送给田师傅一副上好的棺木。刚要启运,就传来信说,有人已将自己的寿棺抬过去了。
  田师傅出殡的时候,邢国玺一直护送灵柩到墓地,并向坟头深深地鞠躬。邢国玺告诉田师傅的妻子,县衙会给她一些生活上的帮助,他将出钱帮她的孩子上学念书。田夫人谢绝了他的善意,她说她可以做手工来过日子,并供孩子上学,不要衙门的钱。田师傅一家把修城墙当成修自家院墙,其他人也主动贡献出力。
石城固若金汤,万余清兵攻城未克
  工程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仲春(二月)开工,竣工于当年孟冬(十月),比预计提前两个月。在全部城外墙甃石共13494尺。最低处是3丈5尺(东门城墙);最高处是青阳楼,为4丈。甃石层根深3尺,底厚3尺,顶厚2尺。
  在西、南、北三面城墙内侧,筑以三合土(沙坝),每隔10丈,砌石5尺,作为墙筋。东城墙内全甃以石。城上墁道全铺三合土,女墙和垛墙重新砌砖,在垛齿上覆盖石板。在城四角增建敌台,敌台增至28座。另外,还重建了四角上的炮台和敌楼,沿城上四周新建数百座炮房与堡屋。
  同时拆除了北门瓮城。在北门外贴原城门墙新建全石北城门楼台,在上面建空心楼一座。修缮了城上部分楼宇、祠庙。
  全面疏浚护城河,加固内侧土堤。全部工程中用石359500车,石灰2396800斤,工费用银46400两。做到了“上不欠国税,下不疲民”,真乃“众志成城”。
  石头城墙岿然屹立,城池焕然一新,远而望之“峻如削崖,耸如长云”,登而览之“西山拱揖,白水襟带”,“诚百雉之雄图也”。
  邢国玺又命人铸造大小铁炮1600余尊,分置城上。清兵闻知“潍县城防甚固”,未敢来攻。
  改建为石城后的第3年,崇祯十五年(1642)十二月初一,清军步兵1万多人,骑兵3000多人围攻潍县城3个多月中,轮番用红夷大炮轰击,用几百架云梯登城,还多处挖地道偷袭。全城军民在县令周亮工的率领下,拼死抵抗,迫使清军撤退。这次潍县城保卫战的胜利,坚固高大的石城发挥了极其关键的屏障作用。潍县石城被誉为“固若金汤”“可抵十万雄兵”。
郑板桥救灾修城 写碑文表彰义举
  清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来潍任县令。他上任之初的三四年间,旱、涝、潮浸、瘟疫、蝗灾接连不断,大批灾民生活难以为继,流离失所。城池也年久失修。如何救济灾民和修城是摆在板桥面前的两件大事。
  他参照邢国玺倡捐修城的创举,于乾隆十三年(1748)发起义捐修城以工代赈。同时亦照邢国玺办法,把修城预计的工料费细化为“尺”,按“尺”认捐。
  经实地勘察确认需要修筑的城段和有关建筑,共折算为1800尺。板桥首捐60尺,后又追加20尺,共80尺。其他认捐者最多的捐80尺,最少的捐2尺。共有245人参加义捐,总计捐银8786两。又各烟店公捐制钱240千文。
  他组织实施的办法是:由捐款者自行推选出精干练达、公正无私、堪当此重任的代表分工合作,负责从收存捐银到进料施工、记工发赈等一切事务。县衙只管质量和监督以工代赈。
  工程从乾隆十三年(1748)十月开工,到来年三月竣工。有些监工、石工、瓦工、壮工是义务出工的。工程中除全面修补了城墙损坏处外,还新开挖从白浪河向城南护城河供水的沟道,以保持护城河的水位,并起着白浪河洪水时,通过护城河向小圩河分流的作用。
  为了铭记和表彰参与义捐修城救灾者的功德,郑板桥连续写了7篇碑文,做了明确记载,一一亲笔题名。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