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潍县古城墙及附属建筑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砌墙体修炮台城堡相依
2014年1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砌墙体修炮台城堡相依
  潍县城东南角建筑群鸟瞰(摄于1936年秋)。 于家干 提供
  潍县城东南角建筑群(摄于1910年前后)。
  潍县城东城墙南段远眺(摄于1916年前后)。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潍县知县何镕请认捐大户的代表组成“修城总局”,并在城四面设“分局”,此次倡捐共收到捐银169900两。此次修城工程历时3年零4个月,修缮了城墙的坍塌、裂纹处,以及城上损毁的建筑,开挖排水洞专排城内积水。清咸丰十一年(1861),为防太平军攻潍,知县程绳武在城西北、东南两角建离城炮台,消除了监视盲区。东南角的文昌阁楼、殿、亭与东南炮台上四阿攒尖大亭,合成一组耸立于城头之上,形成层次丰富、典雅有致、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
何镕设修城总局,募银重修河堤维修护栏疏通水道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新任知县何镕在巡视城墙时,发现已有多处坍塌和裂纹,城上多数建筑也损毁严重,护城河已淤塞,应该大修了。
  他亦效前贤倡捐修城的办法,先请诸乡绅、商家、名士商议,众人对如何修各有建议。于是,何镕提出以认捐大户的代表为主,邀请名士组成“修城总局”和四个“分局”,以最佳方案推进修城工程,得到大家的赞同。
  “修城总局”的办公地点,设在大十字口西侧的潍阳书院,在城的东、南、西、北四个面设四个“分局”,办公地点在各自的城门楼上。这是“总局”与“分局”之间的最近距离。“修城总局”负责向认捐者发捐银收据和捐银的收存支付、修城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施工细则计划、工程质量监督及各部协调。各“分局”则按施工计划具体组织施工。
  “总局”的组成人员是:以现任工部尚书陈官俊的叔父陈祥醴为首,有刘文用、王延年、高其绪、刘文典、丁廷选、陈子饬、郎昀、田进聪、郭梦渭、高梦麟等组成。“分局”中为首者,东城是郭梦渭,西城是陈椿,南城是田进聪,北城是陈象枢。
  此次倡捐共收到捐银169900两。
  工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初一开工,竣工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十五,历时3年零4个月。竣工后举行了庆功盛典。
  修城工程的明细收支账目和各费用统计总账,每年公布一次,张贴于潍阳书院的临街墙上,并抄给捐银者人手一份。
  何镕每月一次例行到“总局”、各“分局”与工地检查巡视。
  在这次工程中,砌筑城外墙青石墙体2100多尺,修筑城内墙体2900多尺。整修城上女墙、垛墙1万多尺,原样重建南门城楼,将西门城楼改建为5间,清除原“青阳楼”废墟,新建高台圆亭一座。重建了东北、西北两角上的高台敌楼,修缮了真武庙、三司庙、文昌阁,在文昌阁大殿前立旗杆两根,铸造铁钟一只,挂在大殿前的槐树上。
  在城内西南角下蝴蝶湾崖南的城墙近地处,开挖建造了一个高6尺、宽4尺的排水洞,以便把城内的积水排入护城河。排水洞两端装有坚固的铁栅栏。
  对护城河通白浪河的水道进行全线清淤,重修河堤,维修了文昌阁下护城河中的“三山笔架”、状元桥和文昌泉护栏。
  重修了南门瓮城外的关侯庙和南门里西马道依城而建的“岳王庙”。
  都察院右副督御史福建巡抚署理闽浙总督刘鸿翱在其撰写的《重修潍县城池碑记》中写道:“潍棣莱近青,山左东府一巨镇。是役也用财几二亿而不以为多,历时逾三年而不以为久,迹虽仍旧,势同改作,可以世世保障海疆矣”。
为防太平军攻潍,程绳武建独立炮台消除监视盲区
  清咸丰十一年(1861),也是太平天国建立后的第11年,太平军还在山东攻城略地,攻潍之战,随时都可能发生。此时程绳武来潍任知县,到任之初就对城墙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城西北角与城东南角,尚有监视盲区。应建两座离城炮台,与原有城墙敌台形成犄角,互为监视保障。
  当时形势急迫,程绳武召集众乡绅共议倡捐新建离城炮台,时任兵部郎中的郭简之正在潍城家中,他当即表示捐白银1万两,东南角外的空心炮台由他独资兴建,并立即筹备施工。
  对西北角外的空心炮台,则有郎维翰首捐八千缗,另有多位乡绅慷慨认捐,并立即组织人员实施。因工程紧急,日夜施工,五月初八开工,七月就建成了。
  因城东南角下是城外南北官道与东西官道交汇处,又正位于从白浪河引水的水沟处,无法离城远建,只能依城东南角敌台向东南延伸8丈建方形空心炮台,通过新建的8丈城墙与原城墙连在一起。炮台设三面三层炮孔,内设三层步道和上下楼梯,在炮台顶上建了一座边宽两丈的方形大凉亭,亭顶为四阿四脊黑筒瓦攒尖宝顶,每边四根方形立柱,浑厚大方,与东南角上原有的文昌阁楼、殿、亭构成一组错落有致、极富特色的城上古典建筑群。
  西北空心炮台,独立于城西北角之外,相距10丈,建有地道以通城内马道。炮台与城西北角敌台等高,设四面三层炮孔,内设三层步道和两架上下楼梯。顶有防雨通风设施。城堡相依、岿然险峻,令人望而生畏。
  炮台建成后尚有余银,便在城西北角敌台上建了一座高1丈5尺的瞭望塔。
东南角文昌阁青龙昂首 魁星持笔向西南点状元
  文昌阁位于城东南角上,明崇祯九年(1636)由知县邢国玺倡建。
  清康熙十年(1671),举人于泽长、廪生刘璜等人捐资,在新任知县王珍资助下重修文昌阁。清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初任潍县知县,他称文昌阁“竦峙孤特,翘然为青龙昂首”。清乾隆十五年(1750),教谕邓汝贤倡捐在主殿后新建后殿3间。清乾隆十八年(1753)以郭峩为首的郭家多人捐资在主殿东南侧新建魁星亭。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县何镕在大修城池时,修缮了此阁。清光绪八年(1882),知县德诠倡捐重修。主殿高阔,面向东南,为三大间二层楼阁。后殿三间黑简瓦硬山顶,脊饰砖雕精美。魁星亭为二层阁亭,下层为一库房,有一门三窗,上层为四方四脊宝顶凉亭。“魁星”塑像立于其中,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握笔点向西南方向。“魁星点状元”,这位魁星点的方向,正是后来出了曹鸿勋、王寿彭两位状元的西南关新巷子处。
  主殿西和南,有明代时史善言倡种的古槐多株。据说大殿南侧的古槐结种子多少,预示着当年全县科考的成绩。在后殿以东有两条碑廊,16座高矮造型各不相同的碑碣分列其中。
  主殿一楼,正面塑“文昌帝君”坐像,慈眉善目,两边塑“天聋”“地哑”两位侍童。墙上绘有蜀王张育(张亚子)生平事迹的壁画。二楼北面墙上镶嵌石刻“文昌帝君阴骘文”全文,两山墙绘有显示文昌星位置的星斗天象图。南面是雕花窗扇,开窗向南眺望,擂鼓山、白浪河层层美景尽收眼底。文昌帝君是民间和道教尊奉的为行善者降福并掌管人间功名禄位之神。人们尤其是文人学子都在春秋仲月上丁日来此祭拜。
  后殿西头一间是住持道人居室,另两间通厅,为文人雅士聚集之所。北面墙上镶嵌着郑板桥于乾隆十五年(1750)手书的“文昌阁记”全文。墙上还挂有于泽长等几位文人学者的题咏木刻板。
  文昌阁楼、殿、亭与东南炮台上四阿攒尖大亭,合成一组耸立于城头之上,层次丰富、典雅有致、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曾是潍县城一大景观。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