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阳楼位于县衙后的北城墙中心一个最大的敌台上,“青阳晴眺”为“潍阳十景”之一。明崇祯十五年(1642)县令周亮工抗击清军时,这里是他的指挥部,其侧室王金粟冒死为战士送饭、擂鼓振军,英勇行为为人称颂。民国时期,朝阳门上的古城楼被拆除,一座现代钟楼取而代之,为全城最高建筑,其四面钟来自瑞士,报时准确,声闻数里。但这座钟楼并非“哥特式”,“哥特式”实为文书误传。但其设计思想的确融贯中西,钟楼优美挺拔的体态,表现了当年潍县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动势。
青阳楼诗篇逸兴长,王金粟登楼击鼓激励士气 青阳楼亦称青扬楼,后来还称青阳亭。地点在县衙后的北城墙中心一个最大的敌台上。其初建年代和倡建者是谁,以及原楼形态皆未见资料。 元大德年间张起岩任潍州北海吏时,曾在秋天登上此楼,作《青阳晴眺》一诗,可作为这座楼那时已存在的佐证。其修缮历史如下:明万历十二年(1584)县令史善言重修过;明崇祯十二年(1639)县令邢国玺改建为石城时亦重修;明崇祯十五年(1642)县令周亮工率全城军民抗击清军围攻时,将此楼作为他的作战指挥处。清乾隆十三年(1748)县令郑板桥大修城池时重修过;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出版的《潍县志》记载:“青阳楼在县后城垣上高厂数丈,凌太空而极目河山之外”;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县令何镕大修城池时,此楼已倾圮,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高台圆形凉亭,称青阳亭,亭中挂有一匾,书“青阳晴眺”四个大字,落款为“何镕题”。 因青阳亭在县衙后面,据说有冤情的人可以在此亭上大声喊冤,县官听到后,就会为喊冤者升堂办案。因此这个亭也被叫作申冤亭。张起岩《青阳晴眺》诗:“秋风雨霁碧天凉,极目城楼逸兴长;几簇人家山色里,一川禾黍半苍黄。"为“潍阳十景"诗之一。 周亮工在率领全城军民抗击清兵胜利后,曾写下记青阳楼抗清血战的瑰丽诗篇。其中写他年方19岁的侧室王金粟,在激烈的战斗中,冒死到城头为战士送饭,在两军决一死战的关键时刻,毅然登上青阳楼,效法北宋梁红玉击鼓助战,悲壮的鼓声极大地振奋了士气。长诗其中四句:“危楼城上字青阳,一饭军中尽激昂,旗影全开惭弱女,鼓声欲死累红妆。”写尽王金粟的英勇行为。 于泽长的《登青阳楼》诗: 孤城百雉接云中,坐倚高楼望远空; 明灭赤霞标戌垒,盘回紫气隐琳宫; 西瞻岱岳千层障,北瞰沧溟万泒通; 十二齐封堪极目,泱泱千载挹雄风。 于际隆的《登青阳楼》诗: 百雉城头百尺楼,天清气爽远凝眸; 山横泰岱乾坤窄,海负蓬瀛日夜浮; 点点桑榆添野色,家家台阁压川流; 九阍帝座通呼吸,不羡乘搓银汉游。 民国二十四年(1935)拍摄的《潍县大观》记录影片中,可以看到青阳亭秀丽的形象。其原址在今潍城区向阳路北马道路口北侧,即现存的两段古城墙遗迹之间。 新式钟楼全城最高,当代潍县有了瑞士定制钟 民国二十三年(1934),潍县县长厉文礼在兴建朝阳桥等工程计划中,包括拆除朝阳门上的古城楼,建一座现代钟楼。 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由潘云亮的“潍县工业工程局”中标承包,参照上海江海关和汉口江汉关的外景照片,依据朝阳门城墙荷重和投资额,与“要建全城最高建筑”的要求,进行设计。 朝阳门钟楼设计总高为35米,除城墙高10米,新建钟楼全高25米。造型是融合东西方的“三进阶逐层递减尖顶塔式”,主楼下段为两层楼。南北两侧各配方形三坡红瓦顶厅房一间,是为第一阶;第二阶是主楼下段的上层;第三阶是主楼上段,下层为钟表机房,上层为四面直径为2米的指针圆表盘;顶端四角角柱高2米,中间为高4米的四面三角形尖顶,涂红瓦色,顶上装三米高旗杆(避雷针),顶端四角柱之间皆有平面三角形女墙。 全楼角柱与墙皆以调色水泥抹面,角柱色稍深墙面色较浅,基本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灰白色。一楼两旁红瓦顶和最高尖顶红瓦色是欧式风情点缀。各层墙面上所有门窗,皆采用当时潍县民间商业门头建筑的平直门窗,简洁朴素淡雅,与新建坝崖街上建筑相协调。楼顶三角形女墙上绘有“新生活运动”标识。立面以竖直线条为主,端庄修长高耸挺拔,有直插云霄之感。其设计思想融贯中西,外来元素融入当地,凸显当代潍县风格。 上面安装的四面钟,是通过中国银行从瑞士定制的,表盘圆边装有电灯,指针和表盘上有反光涂层,夜间光亮显示清楚。按时以钟声准确报时,声闻数里,居民称它为“标准钟”。 主楼一楼中间是楼梯间,南侧厅是休息厅,北侧厅是杂物间、修理间,二楼是观光厅。 1948年4月解放潍县战役中,钟楼多处遭炮火击中,钟表被炸毁。解放后,被推选为潍坊特别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的潘云亮主动向市政府提出,由他负责组织对钟楼损坏处进行修复。钟表处改为圆窗,顶上女墙修整复原,两侧配厅因已烧毁拆除,主楼又按原色粉刷一新。 潍坊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钟楼上安装了防空警报器,每当国民党飞机来袭,就拉响警报,提醒全城居民防空。主楼一、二层曾作为潍坊市首个“广播电台”的工作室,每天定时通过装在钟楼上的扩音喇叭,广播新闻、通告、歌曲等。 1950年10月1日潍坊特别市庆祝建国一周年大会的主席台,就设在钟楼前的朝阳门上。1954年拆除东城墙建设和平路时,一并将钟楼拆除。钟楼原址在今潍城区和平路与东风街路口。 钟楼并非哥特式 风格为文书误传 哥特式建筑,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起源于十二世纪法国,十三至十五世纪兴盛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后又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起初主要用于天主教堂建筑。哥特式建筑,以高耸的尖塔钟楼、尖形肋骨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与大面积窗面彩色玻璃图案展现圣经故事为特征,营造出急速升腾与奇突空间推移的动感和斑斓富丽、精巧迷幻的视觉效果。 潍县天主教堂,与欧洲那些名教堂相比,只能是结构较为简约的小教堂,它是由法国人捐资、由法国建筑师承建,于1917年至1919年建成,是我国境内为数不多的原汁原味“哥特式”。1948年4月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四十五师将其彻底炸毁。 当年厉文礼提出兴建“朝阳门钟楼”时,曾提出过要建“哥特式”的,潘云亮说明了有关“哥特式”的情况,建议建一座仿照当代西方钟楼外形并融合东西方风情的新式钟楼,与新建的朝阳桥在风格上相匹配。并形成潍县两座高塔钟搂,一座是西方古典,略矮;一座是东西方融合新式,较高。厉文礼同意了潘云亮的意见。但在“潍县建设委员会”拟就的相关文书中,没有将“哥特式”一词去掉,直到钟楼建成后也没有再立文书,故造成了一个有文书依据的误传,这是历史的疏忽。 “朝阳门钟楼”是什么式的?潘云亮与滕虎忱在一次谈话中,曾开玩笑说是“潍县式”。其实它是一种在建筑构思上,博采众家之长包容发展理念的体现,钟楼优美挺拔的体态,形象地表现了当年潍县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动势。 本期图片由刘愉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部分资料由潍坊市图书馆、潍城区档案馆,及谭先民、刘秉信、陈瑞曾、于家干、于兆兴、高云禄、邵光明、李镇平、王际国等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