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每一次有名校学子“高才低就”,全社会的敏感神经总会被刺激一番。公众面对此事的“不淡定”心态,暴露出所谓职业教育生存环境“好转”,更多的尚局限在表面,多数人心底里仍旧不适应、不认同,现实中更难接受。可以说,时下最缺的,就是这份平和、包容的社会心态。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代表参赛选手宣誓的周浩引人关注: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尚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让很多人不敢相信。但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本报今日A23版) 从当年陆步轩开店卖猪肉开始,以出自北大等名校为代表的一批“天之骄子”,一次次因为“高才低就”刺激着全社会的敏感神经。这其中不乏支持和力挺的声音,但坊间更多的还是不解、惋惜甚至是“不务正业”的指责论调。这次周浩从北大退学转投技校门下,也未能免俗,类似的舆论争议再次蜂起。于是,问题来了:面对这些早已不是新闻的新闻,人们倾入的热情为何高涨依旧?为何依旧不淡定? 对于周浩放弃北大高材生的“好名声”而选择转学,人们迫切想知道为什么。作为2008年高考青海省理科前5名的学生,这名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一心想学习“实用性”知识的男孩,终因禁不住家长老师的反对,进入了注重理论学习的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强扭的瓜不甜,当年的妥协带来的是长久的困扰。正如周浩自己所说,他和专业“互相不来电”,甚至到了痛不欲生的地步。放弃别人眼中的虚名,回归自己兴趣和理想,这便是原因。 显然,此番周浩“下嫁”技校更像是一件私事,并无代表性和普遍性。但在很多人看来,此事却不啻于平地惊雷,深深震动了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成才观、价值观。对其而言,这样的事,一件就已经太多了,压根就不应该出现。而与此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对“不合常理”的个案的过分关注,恰恰也是对教育理性的一次次反思:在发掘个人潜力,实现人生价值上,怎样才是对的? 其实,早在这件事之前,国家已明确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相关的制度设计和发展措施也已“在路上”。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和生存氛围,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的态度,较之以前也有好转。但经此一事,公众所表现出的“看新鲜”、“不淡定”的围观心态,让人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好转”,更多的还仅仅是局限在表面,多数人心底里仍旧不适应、不认同,现实中更难接受。 身处价值观愈发多元和“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交叠时期,盲目崇“高”、墨守成规最不可取,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能力和价值,更契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改变最值得提倡。从这个角度讲,周浩的转学如鱼得水,旁人有什么必要纠结?给予理解和支持就好。在破除唯白领、轻蓝领的畸形教育观念,走向成熟理性社会的路上,这份平和、包容的社会心态,是动力,也是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