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好者为推广毽球运动四处奔波 提起毽子,很多市民都熟悉,可再细说大毽、毽球、花毽,市民恐怕会感到陌生。管贤辉是我市最早开始踢毽球的人之一,至今已经四年了。在诸多全民健身项目中,毽球算是小众项目,可虞河“桥底下”已为人所熟知,那里每晚都有四五十人或踢大毽,或踢毽球。11月14日,记者慕名来到毽球爱好者聚集地虞河“桥底下”,看毽友“踢网”。 虞河桥下是踢毽者聚集地 11月14日晚7时许,43岁的管贤辉和毽友杜在英、徐传府等准时来到位于市人民医院北侧的虞河桥底下,这里是踢毽子爱好者的聚集地。据了解,大毽就是传统毽子,毽球则属于竞技类踢毽项目,花毽更侧重观赏性,而无论是毽球、花毽,踢好大毽是基础。 扯好约1.5米高的网子,经过压腿等热身活动,六个人开始隔网踢毽球,只见那毽球在球网两侧飞来飞去,管贤辉胸部停毽然后一脚飞踢,膝部停毽再传给队友,踢毽、倒钩毽,一招一式颇有足球先生的风范。管贤辉告诉记者,踢毽球用的是羽毛球场地,足球的技术,排球的规则,与排球唯一不同的是,排球必须三下之内过网,毽球则不能超过四下。难怪市民对毽球运动陌生,集众球之特点的玩法呢。 虽然当晚很冷,可踢了半个多小时的管贤辉已是大汗淋漓了,“看着球不大,其实活动量挺大。”毽友告诉记者,踢毽球对身体柔韧性要求很高。没有上场的人在场外四人围一圈踢大毽,做热身,等替换踢累了的毽友。直到晚上9时30分,他们才散去。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桥底下”上演,无论刮风下雨,照踢不误。去年一年,管贤辉和毽友只有除夕一天没来桥下,“提起‘桥底下’,踢毽子的人都知道,这里有灯,光线好,背风,这毽球很轻,风一大,就没法踢了,而且下雨、下雪都不影响。”杜在英说。 是呀,任桥上车来车往,我自桥下踢个酣畅淋漓,仿佛世间一切都与己无关,只有小小的毽球飞来飞去,还有那鲜艳的大毽发出轻轻的“嗒嗒”声。
常到各县市区推广毽球运动 管贤辉是这群毽友的核心人物,目前也是市毽球协会秘书长。他在我市一家企业上班,曾是厂里足球队的主力,后来随着年龄增长,队里一位老大哥说,咱不踢足球了,但脚底下有活,就踢踢毽子吧,也是一种健身的好方式。 2000年,管贤辉开始踢大毽,在很多人眼里,踢毽子是女人专属的健身项目,管贤辉刚开始踢时,也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大老爷们,玩点啥不好,踢啥毽子呀,可他不介意,别人说别人的,只要是为了身体好就行。 2002年左右,踢毽子的人多起来,开始围成圈踢。2004年因为膝盖动手术的原因,管贤辉把踢毽子放下了,直到2008年春节过后,他绕着虞河散步时,看到中医院宿舍前有很多踢毽子的,他便加入进来,后来不断有市民加入,一起踢的人越来越多。 家住虞河附近,管贤辉下了班就和毽友在虞河边玩,2010年时,毽球开始在青岛、淄博等地流行起来,当时有一位老师出差到潍坊,告诉了管贤辉毽球这项运动,隔着网子踢毽子,可以单打、双打、团体三人打。管贤辉觉得非常有意思,便与毽友找来羽毛球网子,在两棵树间拉开,踢起了毽球。 据了解,现在除临朐没有踢毽球的,其它各县市区都能组织起毽球队伍,为了更好地推广毽球运动,管贤辉和毽友们没少四处奔波。 有一次,他们一行五人去昌邑县城,沿着烟汕路找到一个大广场,没有看到踢毽子的,他们不死心,逢人就问“哪里有踢毽子的”,终于有人说昌邑北海公园北门有人踢,他们又一路找过去,和人家一起踢大毽,还送了毽球并介绍了踢毽球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我们得空就往各县市区的广场跑,就是为了找到更多踢毽子的人,推广毽球,因为踢毽球需要踢大毽做基础。”管贤辉说。 山东省毽球协会正在筹建中 2011年8月,潍坊市毽球协会成立,并组织了一场全国邀请赛。当时全国各地100多支毽球队伍齐聚潍坊,这是潍坊毽球队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东道主潍坊队小组并未出线,尽管如此,也让毽友们见识了众多毽球的踢法。 因为起步晚,毽球在我市还算小众的健身项目,现在全市约500人在玩,踢大毽的人数是踢毽球人数的几倍。为了和大毽有所区别,毽友们把踢毽球叫“踢网”,如果要想找寻“踢网”的,除了管贤辉他们所在的“桥底下”,还可从自怡园南门进入,问“踢网”的在哪里,一般人都会告诉你;东苑公园西北角,每天早上也会有人踢毽球;周六、周日早上,新华路南头,快到宝通东街的地方,也会有人“踢网”。 目前,市毽球协会正在筹备一场比赛,已有40多支队伍200多人报名,个体单位、机关单位及学校的队伍都可以参与,本次比赛抛弃规则,目的是为了推广毽球运动,“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感受一下毽球的魅力。”管贤辉说。 据了解,现在的毽友以40-50岁居多,市毽球协会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市毽球协会也在积极地做进校园、进工厂的活动。 10月1日,潍坊毽友组队到新泰市参赛,拿下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虽然潍坊队的水平比江苏省的队伍水平低,但却赢了对方,毽友们很兴奋。“我们的水平正在逐步上升。”管贤辉告诉记者,目前山东省毽球协会正在筹建中,潍坊毽协也是发起方之一。 文/图 本报记者 齐英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