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港通启动首日呈现“北热南冷”市况,港股通还待慢慢接受 17日上午9时30分,连接沪港资本市场的“大桥”——沪港通,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同步上市。伴随两个市场同时鸣锣开市,沪股通和港股通首单交易“花落”伊利股份和长江实业。在首日交易中,沪港通呈现出明显的“北热南冷”市况。 鸣锣开市 第一笔交易“花落”伊利股份、长江实业 17日9时30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分别举行沪港通开通仪式,两地同时鸣锣开市,正式开启了沪港通首个交易日的行情。 在上交所现场,由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和中国证监会主席肖刚共同鸣锣;在港交所现场,则由香港特首梁振英和港交所主席周松岗共同鸣锣。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当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持沪港通开通仪式时表示,沪港通是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大举措,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改革和开放意义。梁振英说,香港作为世界上一个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有“一国”的优势,同时有“两制”的优势;有“国内”的特点,也有“境外”的特点。因此,香港是国内与国外之间的“超级联系人”。 另外,两地交易所还开展现场互动,互赠礼物。其中上交所送出的是老八股实物股票,港交所送出的则是H股最早上市的9家公司的原始股票。 自今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以来,沪港通试点历时7个多月筹备,于11月10日正式获批。 沪港通开通首日,第一宗交易必然是媒体和股民关注的焦点话题。据上交所方面透露,沪股通的首笔交易品种为伊利股份,而港股通为长江实业。 首日市况 沪股通限额耗尽,“北热南冷”格局乍现 根据沪港通上线首日港交所的数据,盘前竞价时段,沪股通130亿元的限额就已消耗55%。截至17日13时59分,沪股通当日余额全部消耗殆尽,提前逾1小时结束交易。而彼时,港股通额度仅仅用了10%,仍有91.24亿元剩余。首日交易,沪港通呈现出明显的“北热南冷”市况。 对此,业内人士并不意外。 业内人士指出,大陆股民属于风险厌恶型的较多,对于港股交易的熟悉程度、对于港股风险波动的承受程度、对于除股票之外衍生品的了解程度等的不足,制约了大陆投资者投资港股通的热情。 为防止互联互通带来的潜在风险,对内地个人投资者设定了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余额合计不低于50万元的门槛也成为大陆投资者投资港股的隐形门槛。 此外,港币汇率过高的买入和卖出价差也被认为是阻碍港股通的又一大原因。上交所近日公布的港币汇率买入参考价为0.7671,而卖出参考价为0.8145,二者有着0.0474的差值,也就是约5.82%的汇率差。举个例子,若投资者花费50万元买入港股标的,换汇后港股资产变为61.38万港元,一旦投资者执行卖出,换回人民币后,原始金额缩减为47.09万元。也就是说,即便所买港股通标的没有涨跌,由于汇率原因,一买一卖就已经亏损2.9万元。不少投资者表示,与其不遭受港股通这一渠道的交易成本折损,还不如直接去开港股账户。 但从长远来看,港股通对大陆投资者而言,还是投资产品的富矿,其运作机制更为市场化、投资品种也更为丰富,投资者在经历一个适应和培育期之后,港股通的热情势必逐渐升温。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首日港股通反应较为平淡,对此并不感到着急,他强调一切交易正常平稳,沪港通发展“要慢慢来”。
股民特写 机构投资者是主力,个别散户小试牛刀 17日,记者走访香港多家证券行后发现,购买A股的资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但也有个别散户小试牛刀。 在中环的一间证券行,有股民已迫不及待,趁沪港通开通首日即尝试通过沪股通购买A股,更表示会慢慢增持:“未来会一直增加对内地股市的投资,最终投放在内地股市的资金可能会占到整体的七成。” 但竤策投资顾问财富管理董事陈宝明表示,沪股通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为主,提供除QFII和RQFII之外的新投资途径,相反散户较为慢热,对内地股市也不熟悉。 有证券行称,早上已收到的A股订单金额逾百万元人民币,不算太踊跃,在预期之内:“有客户打电话过来问一下沪港通的情形怎么样,香港股民多数还是喜欢炒港股为主。” 一些经纪人真正接到的A股订单也寥寥可数。他们表示,两地股市交易规则不同等问题,仍是令部分散户却步的原因,即使是买入,金额也不多。 有分析认为,更多的香港个人投资者在初期选择观望,散户需要一些时间摸清玩法才会进场,短期内A股的生意不会太多。 记者17日上午约11时来到港岛庄士敦道上一家交通银行的网点,有几名香港小股民正在股票报价机前,手指不停地按动键盘,关注着股票股价的变动。 其中一名中年女股民所关注的股票股价大部分都在上涨,个别的也只是微跌。记者问她有没有参与“沪股通”买A股,她说,“港股都买不过来,怎么去买A股?而且,对A股也不熟悉”。 旁边的另一位散户也附和说:“A股有涨跌停限制,买A股还要用人民币,现在人民币汇价这么高,还是专心买港股好了。” 不过,从他们的对谈中,记者可以发现,他们对于沪港通的消息还是十分关注,比如每天的额度,以及通过“沪港通”买A股可以有3年税务宽免等。 ◎利好 提速助力 人民币走出去 沪港通有助于人民币跨境流动,将推动人民币从贸易领域结算货币向金融领域投资货币转化。 英国《金融时报》12日报道,对于那些希望在沪港通机制下以人民币购买上海上市股票的人来说,能够更便利地获取人民币,就不必赶在交易之前积攒人民币了。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说,此次沪港两地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为人民币回流提供了一个渠道,进而实现了人民币走出去、离岸市场沉淀、资金回流增值的大循环。沪港通的股票买卖安排是通过中国结算和香港结算之间进行清算,使得货币实际上在一个封闭循环体中流转,有效地避免了境内资金外逃的风险和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干扰,是人民币国际化具体措施的绝妙安排。 “沪港通的一个重大含义,就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贡献,沪港通的经验将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参考元素。”恒生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苏伟文说。 ◎愿景 沪港通了 深港通还远吗 毋庸置疑的是,作为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沪港通的成功上线,绝不仅是两地投资者能够互相买卖股票,而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具有探路、试水的角色。因此,在沪港通的稳步、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改革必将延伸至深港通,并最终实现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的无缝对接。 而早在9月初,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就表示:“在沪港通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支持深港两所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化和丰富合作的方式和内容,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并对深交所未纳入试点做出解释,即初期由沪、港交易所先行先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有利于平稳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上海、香港两地市场估值水平较为接近,沪港通对两市场估值水平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防范风险,确保试点平稳起步等。 深港两地也一直在积极推动深港通事宜。一方面,广东省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深港交易通’系统,通过联网交易等方式加速两地证券市场融合”。而日前深圳金融办副主任肖志家也表示,虽然目前深港通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进入报批流程,但正在全力推进,希望能够在沪港通落实后尽快推出。 另一方面,香港方面积极性也颇高。最新的信息是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11月10日称深港通会是“下一步”。 本报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