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过一天,武警潍坊市支队三大队九中队近三十名老兵就要告别他们驻扎的潍坊监狱西关押点,他们当中服役时间最长的已经有12年,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10米哨位。曾经他们向往军营外的自由自在,临别时心里却充满了不舍。11月23日正值周末,中队安排即将退伍的老兵休息,他们却争着扛起枪站在了哨位上。 退伍前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11月23日,天一直阴沉沉的,能见度并不好。10米高的哨位上,王玉萌扛着枪站得笔直,犀利的目光不时从前方监区内外扫过,这样的天气,他要格外留意外界的情况。这是他在哨位上站的最后一班岗,想到这里,他不禁紧握手中的枪。 26岁的王玉萌是莱州市人,6年前从上海调到潍坊,被分配到九中队。部队的生活相对闭塞,王玉萌每天除了训练就是站岗。监区东北角的哨位非常偏远,从宿舍走到那里需要20分钟时间,还要跨越一条臭水沟,夏天苍蝇、蚊子横飞。让王玉萌更害怕的是这里全年360度无死角阳光暴晒,夏天汗水都会顺着衣服流下来。 11月23日上午,王玉萌与其他即将退伍的老兵去商场转了转,给家人买了礼物,顺便看看潍坊的风景。王玉萌告诉记者,虽然在潍坊生活多年但却很少有机会外出,关于潍坊的特产他并不是十分清楚。 32岁的程小勇是一名上士,在九中队度过了12年的漫长时光。新兵下连时,总有人问他12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的回答是“认真”。 站在哨位上,程小勇的忍不住想象后天的离别场景。12年间,他送走了太多老兵,每一次告别,他都只是在中队大院里向他们挥一挥手,他说,不敢去火车站送别,怕自己会控制不住情绪。 “当年是戴着红花伴着锣鼓走进军营的,走的时候还是一样。”程小勇说,20岁当兵,32岁退伍,他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部队,虽然平平淡淡,但自己在部队学到了很多,他早已将自己守卫了12年的这座城市印在了心里。 28岁炊事班长打算开饭店 28岁的杨月成是九中队炊事班的班长,虽然老家莒县距离潍坊并不是很远,他却难得回家一趟,两岁的女儿一直不肯让他抱。虽然很多次想象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当分别就在眼前时,杨月成却没有预想中的快乐。 一口直径60厘米的铁锅足有十几斤重,再加上菜的分量,想端起这样的大锅并不容易,杨月成却能够轻松地颠勺。为了能让战友们吃好饭,他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起床,烙油饼、蒸馒头、炒菜,样样不在话下。2008年,杨月成从日照调到潍坊,也从战斗班转到了炊事班。“我想学一门技术。”杨月成说,战友们来自全国各地,口味也有很大差别,自己在做菜时要照顾到每个人的口味。炊事班只有4个人,最多的时候他们要给100多个人做饭,尤其是夏天守在闷热的厨房里非常难熬,杨月成还是坚持了下来。 除了要保障全中队官兵的一日三餐,每天晚上10时至12时他还要去哨位执勤。“还没睡着呢,就得起床上岗了。”中队晚上9时熄灯,杨月成说,战友提前半小时“叫岗”,下岗时已经是12时30分,早上5时30分就要起床做早饭。这样紧张的作息时间,刚到炊事班时杨月成非常不适应,时间长了就慢慢习惯了。“我打算回家开个小饭店,好好补偿家人。”杨月成说。 文/本报记者 周晓晴 本报通讯员 张长城 图/本报记者 殷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