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毒腐竹。 |
|

|
|
公安机关破获涉及七省的特大制售“毒腐竹”案 腐竹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品。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在生产腐竹时,会往里面添加一种特殊的“大料”,这种添加了“大料”的腐竹,虽然吃起来口感好,但却有可能会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毒腐竹”。那么,这种“毒腐竹”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日前,公安机关首次直接从生产有毒有害食品添加物的源头入手,全环节破获了一个涉及7省的制售“毒腐竹”案件,查扣有毒有害腐竹3.3万余斤,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 举报 白天大门紧闭夜里气味难闻 这一案件的告破还得从前不久,山东省滕州市警方接到的一个举报说起。举报人声称,市里滕平路上一家名为“真滋味”的饭店,白天大门紧闭,但是一到夜里,却经常散发出难闻的刺鼻味道。 工作人员经过调查发现,这家名为“真滋味”的饭店其实早已停业,并被转租给一名操外地口音的中年妇女沙某。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沙某承租饭店后,白天紧锁大门,不对外营业,而一到晚上,就有几个工人来到这里,在沙某的指挥下,生产一种外包装上没有任何标识的白色粉末状物质。 据山东省滕州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徐美湖介绍,在检查的过程当中,沙某说生产的是漂白剂。 沙某对外宣称的所谓“漂白剂”,在厂内也被工人称为“大料”。令警方不解的是,这些“大料”的出货时间,总是在夜深人静时,被一辆车牌号为“鲁DDL7215”的蓝色大货车悄悄拉走。
检测 “大料”中竟有致癌物质硼砂 为了查清真相,警方提取了沙某生产的部分“大料”样品,送往权威部门进行检测。鉴定结果显示,警方提取的样品中,根本就不含沙某所宣称的漂白剂所具有的主要成分次氯酸钙和氯化钙。不仅如此,样品中还检测出了连警方都深感意外的物质。 “检测之后出来的结果,令我们大吃一惊,这里面含有硼砂。”徐美湖说。 硼砂是一种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无色结晶化学物质,具有防腐、增筋的作用。但硼砂具有致癌性,早在2008年,我国就将硼砂列入第一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添加剂名单》,明确规定不得在食品生产中添加硼砂。 记者发现,检测结果还显示,沙某生产的“大料”,除了硼砂,里面还含有焦亚硫酸钠和乌洛托品。记者经查证得知,焦亚硫酸钠在2011年被我国列入《食品中可能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而乌洛托品纯属工业原料,2010年被我国列入第四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添加剂名单》,明令禁止用于食品生产。 无论是硼砂,还是焦亚硫酸钠和乌洛托品,最常见的违规添加都是用于腐竹等豆制品生产。警方推测,沙某生产的所谓“大料”,很可能就是往食品中添加的有毒有害非食用物质。 销路 最多时一天卖出20吨“大料”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根据警方侦查人员掌握的信息,沙某这个生产窝点,出货量非常大,最多时仅一天卖出的“大料”就达20吨。 专案组决定继续暗中调查沙某的销售网络。调查中沙某用于往外运送“大料”的大货车,再次进入专案组视线。为了尽快突破案件,警方调用了网络警察,在技术支持下专案组很快就在一次跟踪中,发现沙某的“大料”销往食品企业。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沙某生产的“大料”,一部分直接销往河南、山东等地的腐竹生产企业和加工黑窝点,另一部分则卖给了各地的食品添加剂中间商。确定了基本事实后,专案组决定立即查封沙某生产有毒有害食品添加物的加工窝点。在沙某生产“大料”的现场记者看到,这里的生产条件极其简陋,沙某所谓的“生产”,仅仅是把焦亚硫酸钠、硼砂和乌洛托品等三种化工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人工用铁锹简单地搅拌混合在一起而已。 记者发现,沙某生产的“大料”,基本都是分大小袋两种包装。据沙某交代,这种大袋装的大料每袋40公斤,售价210元左右,小袋20公斤,售价110元左右。尽管价格并不便宜,但由于产品用起来“效果好”,沙某的产品很受部分腐竹生产者的欢迎,销量也非常大。在生产窝点后面的院子里记者看到,这个临时搭建的简易棚下,堆满了装各种化工原料的废弃袋。 山东省滕州市公安局张勇介绍,这些包装袋就是沙某生产用的化工原料的包装袋。 黑幕 为降成本掺“大料”和玉米淀粉 腐竹作为一种传统食品,生产工艺成熟且并不复杂,生产厂家为什么要添加所谓的“大料”呢?一般企业生产都是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这种额外的添加岂不是把生产成本拉高了吗? 据犯罪嫌疑人沙某交代,她用硼砂、焦亚硫酸钠和乌洛托品三种化学原料调配出来的“大料”,主要销售对象就是腐竹加工厂。山东莱芜的徐某是沙某主要客户之一。记者了解,腐竹的主要原料就是大豆,但警方在徐某的原料仓库查获的物品,不仅有大豆,还有大量的玉米淀粉。一家腐竹生产企业,要如此大量的玉米淀粉做什么用? 据徐某介绍,按照正常工艺生产腐竹,1000公斤大豆能产出大约400公斤腐竹,根据目前大豆原料的价格折算,每公斤腐竹的原料成本,就在14元左右。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国腐竹生产企业相对集中,主要在河南、山东等地,由于腐竹生产工艺简单,生产企业众多而且集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低价成为了一些企业占有市场的不二之选。而要想让产品价格低,就必须降低生产成本,于是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价格远远低于大豆的玉米淀粉,便成为一些企业的常用手法。但是加入玉米淀粉后,生产出来的腐竹往往黏度不够,不仅吃起来口感松散,而且容易折断或破碎,卖相差。这样,沙某生产的具有增筋作用的“大料”就派上用场了。 据犯罪嫌疑人徐某交代,掺了玉米淀粉和“大料”,1000公斤大豆至少能产出600公斤腐竹,比纯大豆生产的产量猛增了200公斤,而添加的“大料”和玉米淀粉成本不足100元。也就是说,以市场价每公斤16元计算,生产1000公斤大豆的“毒腐竹”,企业老板至少可以额外获取3100元的非法利益。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从沙某的黑窝点生产出来的有毒“大料”,不仅直接卖给徐某,还销往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这家“黑作坊”的背后,是一个涉及7省的“毒腐竹”黑色产业链。 ◎进展 警方全环节摧毁 记者23日从公安部获悉,日前,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山东等地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了这起涉及山东、河南、湖北、河北等7省的特大制售毒腐竹案件,全环节摧毁了这一特大制售毒腐竹的犯罪网络。 此案破获过程中,公安机关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1名,打掉生产有毒有害添加物的窝点8个、生产毒腐竹的窝点17个,查扣有毒有害食品添加物105吨、毒腐竹3.3万余斤,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已查明销售使用有毒食品添加物1200余吨,按一般非法添加比例计算,这些有毒食品添加物能生产“毒腐竹”24万吨,涉案金额高达33.6亿余元。 ◎链接 辨别腐竹有技巧 1、正常腐竹皮厚如同一角硬币,表面为淡黄色,略有光泽,质脆易折,条状折断有空心。而假腐竹表面光亮,像打了一层蜡,皮很薄,口感很好,放在嘴里嚼有韧劲,有弹性。 2、正常腐竹脆而干燥,很容易折断,并伴有碎片。添加了硼砂的腐竹,有很强的韧性,且不容易折断,也不易煮烂。 3、正常腐竹能看到瘦肉状的纤维组织,且泡过的水黄而不浑。添加了非法食品添加剂的腐竹色泽艳丽,没有纤维组织,泡过腐竹的水黄而浑浊。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