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兰桂之孙都传恭自9岁起便跟随爷爷学习核雕手艺,距今已有65个年头了。作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都传恭可谓是名满天下。11月13日,记者来到了潍城区于河街道都家村,见到了都传恭老人,都传恭告诉记者,当年为了宣传核雕,他曾经自掏腰包,全国各地参加展览,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核雕。如今,年过七旬的都传恭最盼望的是核雕手艺能够后继有人,代代流传。 雕刻技艺精绝,54名梁山好汉活灵活现 11月13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了潍城区于河街道都家村,见到了今年74岁的都传恭,当天都传恭头戴八角帽,身穿合体的冬装,虽然已年过七旬,但身体十分硬朗,精神状态也不错。得知记者到来后,热情质朴的都传恭还特意骑着一辆三轮车,在大路上等候为记者引路。 走进大门,迎面便看见了都传恭的雕刻工作室。这间工作室,是他核雕的世界,《百万雄师过长江》《苏子游赤壁》《乾隆下江南》《十八罗汉》《梁山一百单八将》《四大名著》《九美闹龙舟》……每一件作品都雕刻得精美绝伦,让人爱不释手。 都传恭热情地给了记者一把放大镜,并把他多年珍藏的作品悉数摆到了记者的面前。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上,记者通过放大镜看到,在一枚拇指大小的桃核上,竟密密麻麻地雕刻了54个梁山好汉,姿势不一,神态各异,不可思议的是,每个人物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连人物的眉毛、胡须都清晰可见,技艺之精让人叹为观止。 在《百万雄师过长江》上,雕刻了18名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群像,指挥员手拿望远镜,眺望大江对岸,司号员手持军号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或射击或装弹,老艄公奋力划桨……“这些还不算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船上的锚链。”都传恭一边说着,一边指向船上的锚链,记者发现,船上的锚链全是从桃核上刻下来又套上去的,每个锚链环都细如发丝,环环相扣组成一条锚链,看不出人工斧凿的痕迹。 从小性格沉稳,9岁起便跟随爷爷学艺 都传恭从9岁开始跟随爷爷都兰桂学习核雕技艺以来,距今已有65年了,爷爷都兰桂从小随父学艺,所刻核雕布局简练,朴实大方,“在爷爷手上,核雕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他雕刻的核雕做工精细、玲珑剔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曾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都传恭告诉记者,爷爷都兰桂一生研究核雕,精品核雕《百鸟朝凤》《文王百子图》《百寿图》等均以精细著称。1955年,都兰桂被评为国家级老艺人之一,1960年10月逝世。 都传恭说,在自己还只有六七岁的时候,便经常跟在爷爷身边,看他拿着小刀在桃核上雕刻,长期耳濡目染下,自己便对核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温饱都不是易事,但是爷爷都兰桂却靠着核雕的手艺让一家人吃饱了饭。“那个时候爷爷给别人个核雕,对方就算没有钱,也会给爷爷几个煎饼作为酬谢,我们小时候就是靠着爷爷带回家的煎饼生活的。”都传恭回忆道。 都传恭9岁那年,都兰桂把他叫到跟前,问他愿不愿意学习核雕,早已对核雕兴趣浓厚的都传恭,想也没想便答应了。正式学习核雕后,都传恭就需要把绘画、书法、雕刻等技艺一并练好。“小时候我便很能沉住气,别的孩子来叫我玩,我宁愿在家练书法,也很少跑出去。”都传恭告诉记者,他能有今天的成绩,与从小养成的沉着稳重的性格密不可分。 不丢家传手艺,自掏腰包全国各地参展 从小跟着爷爷学习,都传恭慢慢练就了一手出神入化的核雕手艺。然而,都传恭20岁那年,核雕市场不景气,一件核雕卖不了几个钱,为了维持生计,都传恭先是到潍坊嵌银厂工作,后来又做一些刻章的生意。尽管如此,都传恭从没有放弃过核雕这门手艺,也从来没有断过将核雕发扬光大的念头。 等到都传恭年过五旬时,儿孙承欢膝下,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不用为生活发愁了,可都传恭想让核雕发扬光大的念头却越来越强烈。都传恭感慨:“核雕毕竟是咱们都家传下来的手艺,别人可以不着急,我不能不急啊。” 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核雕这门手艺呢?都传恭想到了一个最见效却也最辛苦的方法——前往全国各地参展。北京、南京、天津、沈阳、广州……哪有大型的展览会,都传恭便会千方百计带着自己的核雕前去参展。一开始,核雕作品销售情况并不乐观,经常一场展览会下来,挣的钱还不够参展费的,都传恭自己还要搭上路费、住宿费和印刷费。时间长了,核雕作品越来越受到认可和关注,都传恭这个“赔钱赚吆喝”的状态才慢慢改善。 如今,都传恭的作品已风靡全世界,经常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核雕爱好者打电话咨询或登门拜访,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工艺美术珍品。如今,都传恭的核雕作品已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六十余年创新不断 核雕作品屡获大奖 都传恭研究核雕60余年,不但将传统的民间核雕技艺传承下来,而且创新性地将核雕镶嵌在各种红木上,制成小屏风、红木百寿杖、鼻烟壶等。其《九龙戏水》《十八罗汉》《乾隆下江南》等作品屡获大奖。都传恭告诉记者,他还创造性地将核雕镶嵌到鼻烟壶上,做出了《四大名著》等一系列精美作品。 如今,都传恭的核雕技艺早已名满世界。1982年,都传恭凭作品《系列花篮》获得了山东省民间工艺品展一等奖。2003年他的《十美采莲》《古代轿车》《十八罗汉》核雕作品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展一等奖,他被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苏子游赤壁》获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西博会”银奖,同年《乾隆下江南》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发展是硬道理》获潍坊市艺术创作二等奖。2006年《赤壁赋》获山东国际文艺博览会一等奖,同年又获“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2006年都传恭获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书画艺术金奖”、终身杰出艺术家。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虽然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但都传恭仍坚持戴着具有放大功能的特制镜从事雕刻。然而由于年事已高,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精力不济。老人说他膝下有6个女儿,只有老五都淑敏跟着他学雕刻。老人期盼核雕这门技艺能好好传承下去,“这门手艺一定要传承下去,万万不能失传了。”都传恭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署名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