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左图:冯一民将生石灰干燥剂倒入空矿泉水瓶中。右图:生石灰干燥剂遇水爆炸后的现场。 |
|

|
|
实验发现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发生,提醒市民妥善处理干燥剂 日前,一则关于干燥剂遇水爆炸的新闻在微信圈转发引起热议。据报道江西一五岁孩童将海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倒入瓶中兑水,结果瓶体爆炸,飞溅而出的物质灼伤孩童眼部,可致失明。小小干燥剂居然能有如此威力?11月24日,记者来到潍坊学院,化学化工系冯一民教授通过真实实验告诉市民,干燥剂只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就会遇水爆炸,而且爆炸的威力是惊人的。 干燥剂使用广泛 大多有警告标识 近日,记者走访城区多家中百便利店以及大型超市发现,使用干燥剂的食品种类繁多。在高新区福寿东街与东方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家超市里,记者购买了波力、奥帆等几种不同品牌的海苔,看到有的包装背面标有“警示:干燥剂不可食用”等字样,有的在包装袋外写有“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 打开包装,记者看到所有干燥剂的包装上都用中英文和图例标注了“不可食用、不可浸水、不可玩耍、幼儿误取”的警告。记者还注意到,这几种品牌海苔的干燥剂均为生石灰干燥剂。 记者了解到,除了食物,干燥剂还被广泛使用于药品、皮革、羽绒服等产品,除了生石灰外,蒙脱石、硅胶干燥剂的使用率也比较高。 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干燥剂遇水真会爆炸 干燥剂遇水是否会爆炸?为一探究竟,24日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潍坊学院化学化工系,与冯一民教授一同进行实验探寻真相。当日,共进行了三组实验。 第一组实验,冯一民将1包约15克生石灰干燥剂倒入容量550毫升的矿泉水瓶内,注入100毫升水,瓶口敞开。大概1分钟后,瓶内升起细小白雾。记者伸手去触摸矿泉水瓶外壁,有微热感但很快消失,生石灰遇水慢慢凝固,并没有发生爆炸。 第二组实验,冯一民将2包约30克生石灰干燥剂倒入同容量空瓶内,注入300毫升水,拧紧瓶盖。约3分钟后,瓶底变热,5分钟后瓶底开始出现轻微变形。由于干燥剂生产日期不明、掺有其它杂质等原因,大概10分钟后,瓶底虽然有热度且变形,但依然没有爆炸。 第三组实验,冯一民加大了剂量,在同容量的空矿泉水瓶中倒入了6包约90克生石灰干燥剂,倒入约120毫升水,拧紧瓶盖。这次瓶内反应非常明显,1分钟后,冯一民摇晃瓶身时,记者看到瓶内的水沸腾了,“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瓶内出现大量水蒸气,2分钟后瓶身烫手,完全不敢触碰。约7分钟后,只听一声巨响,放置在地板上的矿泉水瓶瓶底爆裂,瓶身向前移动了近1米,伴随着爆炸,瓶内物质飞溅而出,瓶身周围洒了一地白色液体,以瓶体为中心,周围墙面上都有溅出的混合物,甚至在实验室的铁栅栏外,记者都发现了飞溅出的物质,而这里距离瓶身近8米。 通过实验证明,生石灰干燥剂遇水爆炸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密闭空间,二是反应释放足够热量,温度达到一定值,水蒸气急剧膨胀,使得密闭空间内压强增大。 随后,冯一民在第一组实验中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瓶内物质呈现出紫红色。“这证明此物质呈强碱性,还有一定腐蚀性。”冯一民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童会被灼伤。 ◎提醒 干燥剂隐患多 最好尽快丢弃 随后,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虽然不少市民知道干燥剂不可食用、不能打开,但是遇水能爆炸还是让很多人吃了一惊。 24日晚,记者在高新区谷德广场的超市内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购买零食的市民。其中,家住东风东街与北海路路口附近的周女士表示,她不太关注食品内的干燥剂,都是吃完食物就连同包装一起丢弃了。 采访中,也有几位潍坊学院的学生表示,他们曾经因为好奇打开过硅胶干燥剂的包装。“是透明的颗粒,估计小孩子如果因为好奇,吃了的话会很危险。”潍坊学院的大二学生小李说,他虽然听说过生石灰爆炸的事故,但并未亲眼见过。 据了解,除了干燥剂爆炸灼伤人事件外,还发生过孩童误食干燥剂的事件。冯一民表示,干燥剂最好是尽快丢弃,或是放到远离孩子的地方。“蒙脱石、硅胶等干燥剂遇水发生物理反应,虽然不会发生爆炸,但这种干燥剂也可能发生被误食的事件。”冯一民提醒,如果进入眼睛后千万不要揉,应尽快用清水或者生理盐水从眼内侧向外侧冲洗,并及时就诊。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叶妮 本报见习记者 高旭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