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i理财·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重点新闻
 
标题导航
让闲钱生钱,该如何打理
2014年11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闲钱生钱,该如何打理



银行理财专家针对不同个案,给出合理配置供参考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如果你的手中有10万元、30万元或者50万元的闲置资金,你是否依然满足于银行的普通定期存款?如何才能让手中的钱获得最大增值?11月26日,为给市民答疑解惑,浦发银行理财专家单晓燕针对不同资产配置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她认为,相对把闲钱全部存进银行,市民不如合理进行资产配置,按照比例进行存储及购买基金、理财产品或投保,在减少风险的同时,获得最高最保险的收益。

      个案一
  高新区的刘先生、李女士新婚不久,两人共有10万元存款、一套新房,贷款28万元,月还贷约2000元,共还20年。刘先生月收入6000元,李女士月收入3000元,两人有社保,无其他商业保险。包含房贷在内,两人月开销约5000元,年收入剩余4万元。双方父母身体不错,暂无负担。
理财建议
按照“30%+20%+50%”进行资产配置
  按照“30%+20%+50%”进行资产配置,这样刘先生10万元的平均年收益率约5.3%。
  30%即3万元,用来购买债券,最长持有期一年半,适合做长期投资,需合理选择债券种类,一般来说债券平均年利率在6%—8%之间。
  20%即2万元,存定期存款,目前利率上浮10%后为3.025%,这部分钱可为家里应急。也可购买货币基金,最高年收益率在4%。
  剩下的50%即5万元,购买理财产品,高收益率伴随高风险,目前理财产品最高收益率在7%—8%之间。多数人青睐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风险较低,年收益率在4.5%左右,是定期存款的1.63倍,建议刘先生夫妇选择这种,或非保本浮动收益在5.4%左右的产品。
  另外,两人工资年剩余4万元,建议购置定期寿险和健康保险,两份险种都适合年轻人群,为生命安全和大病重病提供保障,两人每年共缴约1万元。剩余3万元,建议办理“基金定投”,这是一种长期投资,相当于银行的“零存整取”,但“基金定投”收益率要高得多,每年平均6%—8%。这部分资金可以分散风险、分担成本,积攒起来将来也可用作孩子的教育金。

      个案二
  家住潍城区的王女士、宋先生夫妇,孩子上初二,家有老人,有车有房无贷款,生活有压力但无负担。两人年总收入约15万元,家庭年总支出约7万元,剩余8万元。目前有闲置资金共30万元,最近没有投资计划。
理财建议
开始考虑养老问题,比如“年金计划”
  按照“1/3+1/3+1/3”进行资产配置,预计30万元的平均年收益率在4.325%-4.825%之间。
  10万元存定期存款或购买3年期、5年期的国债。国债较定期存款年收益率高,先前分别为5%、5.41%,由于每年3月发行国债,因此降息后下期国债将于明年3月份发行,目前新的利率暂不知晓。10万元投资债券,但需承担一定风险。最后10万元购买理财产品,保本收益年收益率4.5%左右。
  王女士和宋先生今年都刚过40岁,应开始考虑将来的养老问题。两人工资每年剩8万元,可考虑配备养老金险种,也就是“年金计划”,持续缴纳一定年限的金额后,在退休后能定期领取收入。比如宋先生退休后每月退休金应是3000元,如果想增加到4000元,就可从现在开始购买保险,一年缴5万元,连续缴5年,年收益率为6%。办理退休后,可每月领到退休金4000元,也可一次性取出本息。

      个案三
  奎文区的陈先生夫妇做生意,月收入三四万元,有存款50万元。两人都有社保,孩子上小学,老人身体好,无负担。房贷每月还2200元,还剩7年还清。家庭支出较多,生活费加生意周转资金约25万元,每年剩余资金约20万元。近期有投资房产的打算。
理财建议
分两年还清房贷后,再进行房产投资
  陈先生的家庭属于上升期,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可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定期存款、购买基金及股票、理财产品等,由于资金量较大,具体比例配置和具体购买的产品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建议每隔三四个月进行检视,到时可参考银行理财经理建议,达到资产合理配置。
  对于投资房产,由于近期购房新政落地,陈先生可还清首套房的房贷后,再购买第二套房,依然按照首套房的购房政策办理。因此,建议陈先生提前还清房贷。但做生意家庭收入不稳定,一次性还贷压力有些大,建议分两年还清。
  夫妻两人都只有社保,可以每人配备一份重大疾病保险,减少将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另外,每年结余资金充裕,可为孩子投保教育类保险,并给双方父母配备医疗补充保险。  本报记者 贾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