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八个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记者探访古村安丘市下涝坡村 日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103个获评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的村庄进行公示,我市共有8村入选,安丘市辉渠镇下涝坡村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记者走进安丘市辉渠镇下涝坡村这个古村,身临其境感受古村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在村里,石屋、石墙、石板路、石桥随处可见,赵家胡同历史最为悠久,得有300多年。根据村里赵氏祖先的祖坟形状推测,该村建立于宋朝。泉水日夜守护着古石村,古村的老人、孩童也日夜与泉水为伴,泉与石、泉与人构成了一幅无比自然、和谐、美丽的“水乡”画卷。。村里还留存着古围墙和炮楼等,诉说着村民抗衡土匪的故事。 古村现状 泉水清润如玉,日夜守护着古村 在安丘市辉渠镇温泉社区有一个古村——下涝坡村,村民称之“石泉村”。据村中长者介绍,此村的石屋、石墙都有百年的历史,有的年代更为久远。来到村里的赵家胡同,记者看到,这条百年胡同仅有一米多宽,两边都是石屋,中间的道路也全部是石头砌成。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古村,石屋、石墙、石板路、石桥随处可见,而环绕村子的是叮咚作响、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更给老村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探其源头,原是一眼泉水,泉水清润如玉,白色气泡串串簇簇,涓涓的流水声衬出古村的宁静。泉水日夜守护着古村,而村里的老人、孩童也日夜与泉水为伴。在这里,泉与石、泉与人构成了一幅无比自然、和谐、美丽的“水乡”画卷。画中的人是那么的悠闲,画中的石是那么的沧桑,画中的泉水是那么的从容。 “这个古村特别有韵味,我们经常来写生。”当日,潍坊某画室的学生也在该村进行写生。记者了解到,这里经常会有一些摄影爱好者以及画家来采风。 下涝坡村的山水很有名,全村周围有13座山头,这些山都有名字,西边的哞牛山最出名。传说有一位神仙用神牛耕地,这头牛忽然跑掉了,神仙跟在后面追,追到下涝坡村,牛到王都湾喝水,被神仙用钉子钉住了,所以,哞牛山南边的两座山一个叫大钉子山,一个叫小钉子山。 村里的水也很好,村里的东西向的河流是从上涝坡村龙王庙沟流下来的。下涝坡村东的菜园里有一个水池长年不干,清澈如镜。村民饮用村西边的泉水,杂质少,所以本村人都愿意喝此泉的水,现在很多外村人都来取这个泉子的水喝。另外还有一个南泉子,流水为南北流向,现在水仍然很旺,与其它两个泉的流水形成三泉汇流之势。
300多岁赵家胡同,仍有两户人家 “村里现在就剩下些老人小孩了。全村60岁以上的有200多人,80岁以上的30人,90岁以上的4人,年龄最大的老人已近百岁。与人相比,房子年龄更大。我们这个村光纯石头房子就有130处,多数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赵家胡同历史最为悠久,得有300多年吧。我小的时候这个小胡同住了八户人家,现在就剩下两户了。”78岁的老人赵光辉对记者说。 在赵家胡同头住着一对都已年过六旬的老夫妻,分别叫赵光春和李落梅。在他们的家中,记者踩着石阶进入古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装粮食用的土囤。“你们没见过这东西吧,这是我们装粮食用的。我一共种了3亩地,每年收获的花生、玉米等粮食,都装在这里面。两个孩子都在外边,就只有我们老两口住在这里了。”赵光春对记者说。 此时,老伴李落梅正在烧柴火做饭,一只刚满月的小猫站在一旁,阳光洒在身上显得懒洋洋的。“我家一共3间屋,两间北屋、一间南屋。我们冬天住在北屋,夏天的时候就搬到南屋去,另外一间屋子平时放些杂物。”赵光春说。 “我们这个房子得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吧,石墙有一尺多厚。我记得是我爷爷买的,现在到我这就已经是三辈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农村住,估计以后村里的人会越来越少。”赵光春说,现在长年住在村里的村民有300人左右。 村里的小卖部都是座百岁老屋 一间五六平方米的石屋看上去十分陈旧,里面堆放着洗衣粉、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这是该村的“小卖部”。 这家小卖部的主人叫赵国忠,今年54岁。他告诉记者,这是我市目前仅存的一家联社代销点。 赵国忠告诉记者,这个小卖部是他岳父留下来的,一直经营到现在。“现在交通发达了,老百姓多数都到城里或者集市上购买物品。我这个小卖部也赚不了什么钱,就是卖一些零碎的日用品,比如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平时都是我在这里看着。这里位置比较好,面对着泉水,很多老头没事就来这晒太阳、下象棋、聊天。”赵国忠对记者说。 他还告诉记者,这间古屋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他之所以没有翻修就是为了保存它的原貌。今后他还要将它当“传家宝”一样留给子孙后代。 重视教育风气浓厚,出了不少文化人 今年73岁的赵国佐是一名退休的小学校长,他对村里的大事小情都了解得十分清楚。据他介绍说,从前,下涝坡村地主比较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所以出了很多文化人。 赵国佐说,抗日战争时期,安丘县立完全小学迁来下涝坡村,小学校长叫韩双斋,校董叫张玉峰,教师有李响远、李洪、张维邦等,还有两位女教师,共10名教师。县立完全小学设在下涝坡村近10年,培养了大批人才。解放初期,村里在外当干部的、当教师的、当军官的、当军医的,大部分都是那时的学生。 赵国佐说,他们村于1947年建立小学,1952年成立涝坡完全小学,于2000年与温泉小学合并。上世纪60年代,村里只出了两名大学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出了40余名大、中专学生,其中一名考上北大,一名考上清华大学。村里有一户人家,4个子女中,两个上了大专,两个上了中专。所以说,下涝坡村在附近是个有名的文化村。 历史故事 根据赵氏祖坟推测,村子建于宋朝 据介绍,下涝坡村历史悠久,大约在宋朝时由赵氏祖先立村,因为赵氏的祖坟里既有圆坟,又有像老牛槽式的立石头坟,据说这种坟是宋朝的,所以推测是宋朝立村。 赵氏祖先刚迁来时,居住在村中间的赵家胡同,在这个胡同居住了多年,人丁不旺。后来有人搬出去住,人丁才逐渐兴旺起来。 赵氏立村后,崔家、葛家、宫家、周家、郭家等姓氏来村里住过。后来大部分迁走了,只有葛家断了后。相传葛家当年非常兴旺,喂着九头大水牛。但牛到房后的湾里就成了十头。后来把九头牛角上都系上红绸子,用土枪打未系红绸子的水牛,土枪一响那头牛不见了,葛家的九头水牛也都死了。这当然是个神话传说,但这湾还在,仍然叫葛家湾。 葛家最初兴旺的原因,据说是他村南的林地风水好。当年南方人来看风水,便把林地南面的山改名叫“驴驹子岭”。据说,驴驹子吃“葛子”,才把葛子吃完了,所以葛家才断了后。 建围墙护村,财主出钱穷人出工 与赵家胡同隔溪相望的是一段古老的石头院墙,这是该村显赫家族张氏家族老宅的一段围墙。 这段围墙是为防御太平天国时期捻军而建,墙被射击留下的孔依然清晰可见,无声地诉说这那段沧桑古老的历史。现在仅存的这段围墙有四米高、七八米长,上面有5个射击孔。 张氏是乾隆年间从安丘市凌河镇迁来的。张氏的第一代在十几岁时,来给下涝坡的一户姓李的人家放牛,后来因为他忠诚老实,李家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在村里安了家。直到现在张、李两家还互相称道老亲戚。张家发展很快,后来出了四个比较有名的财主,即:张京、张伦、张刚、张纪。 清朝同治年间,为防土匪,村长赵松带领全村修围子墙,那时财主出钱,穷人出工,村民自己开山采石,全部用青石修筑围子墙。根据地形,围墙分三部分,以河北沿为主修了一个大围子,西南角修了一个南家围子,东南角修了一个张家独围子。 大部分围墙和大门基本建成时,只有东北门还未修好,这时捻军(当时村民都叫“毛子”)来了。村民立即种上几颗李子树、桃树等堵住缺口。全村青壮年带着大刀、长矛、镢头、棍棒等武器站岗、放哨,保卫村庄。因为捻军的武器也不好,所以未攻进村。 修好围墙后,青壮年轮流值班,每天夜里都在炮楼上站岗。发现情况,立即汇报,一敲锣,全村出动。同时请来蔡家庄的赵铁匠来打造抬枪、土炮,每个炮楼配备两杆抬枪,青壮年每人一杆土枪,用硫磺、硝、木炭自制火药,把破锅、破鏊子、破锄头、犁头砸碎了,装在抬杆里当子弹。抬杆都提前装上药,每个炮楼都有备用的火药和碎生铁,随时准备迎敌。
炮楼上放枪,吓得土匪趴在地上 自建起围墙后,村里未发生一次匪患。民国时期,孟良崮有一支100余人的土匪帮,匪首王百川,数次攻打下涝坡,都未攻进来,后来就住石门,经常在东山向村里开枪,威胁村民安全。民团二团长张玉峰是当时村里最大的地主,拥有100多人的民团。他亲自到县里要求县长派兵剿匪,县长无兵可派,张玉峰只好在路过安丘时请求展书堂师长,展师长立即派兵到石门剿匪,但低估了土匪,没带炮兵。展师长的兵从东边进攻,张玉峰的民团从北边进攻,攻了一天未攻克。准备第二天调炮兵支援,到了晚上土匪从西门突围逃跑了。 “以前打土匪的时候就站在这些炮楼上,当时共有13个炮楼,现在就剩下这一个了。”民国时期,还有一支匪首叫李小连子的土匪,有170余人,有人数着是173人。后来就把这股土匪叫一百七十三。这股土匪从东边过来,到了村东南角的水把窝,想要进村。民团三团长张连峰立即关好大门,上了炮楼,砸响了两杆抬枪,又接着放匣子枪,吓得土匪趴在地上,有一个人举着小白旗说:“不要开枪,我们借路走。”三团长说:“村前有大路,你们去吧。”举白旗自称通事的人说:“我们渴了,想要点水喝。”三团长说:“你们到村北大松林等候,一会送过去。”三团长让人烧了四担水,送到大松林里,土匪喝了水就走了,一点都没有为难送水的。 记者手记 感受世外桃源的宁静自然 从古代石刻中可看出,自古以来这里便是河道纵横泉眼密集之处。久远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条件赋予了辉渠镇下涝坡村厚重而灵动的别样韵味。名山因名人而更加有名,自然因文化而更加美丽。在这里可以抛去城市的喧嚣,寻找心灵的净土。 每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都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一个古村落即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古村落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耕织劳作的场所,是活的聚落,被称为“记录历史的活化石”和“最后的家底”。 下涝坡村是安丘市保存完好的特色古村落之一,民风淳朴,环境宜人,保持着原生态的风貌。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拍客、自驾游游客、自行车骑友、驴友以及大批的文人墨客和旅行社团来此村观光、采风、休养。在这里可以感受世外桃源的宁静自然,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境。 文/本报记者 王叶妮 图/本报记者 殷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