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杨子川正在帮别人检查机器人。 |
|

|
|
11月29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第十六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上,我市学生取得小学组铜牌和中学组一等奖两项佳绩。参加比赛的同学们不仅个人文体素质和动手能力出色,而且大多是“两条腿走路”,文化课成绩同样优秀。
动手制作机器人,孩子们玩得欢
29日,记者来到位于奎文区圣荣广场小区内的潍坊艾柯瑞特机器人教育活动中心,看到其中一间教室内几名小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组装汽车模型。见记者走进教室,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拿着自己组装的“小汽车”向记者演示。
在另一间教室里,两名小学生正摆弄着自己制作的机器人。其中一名小学生告诉记者,他的机器人叫做“解魔方机器人”,哪怕再乱的魔方,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能恢复原样。看到记者疑惑的神色,这名小学生将手中的魔方迅速打乱,放在了机器人上。只见机器人经过近30秒的扫描后,机器臂迅速地转动起来,不到一分钟,一个被打乱的魔方就迅速恢复了原样。
记者留意到,两张英语奖状挂在该教育中心大厅的显眼位置。一位老师表示,这是孩子们前不久在国际大赛上赢得的荣誉。
“两条腿”走路,让孩子们更平稳
据该教育中心校长李光春介绍,11月5日至10日,2014年第十六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在北京举行。“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美国、英国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了本次的比赛,选手总人数达到1300余名,是参赛国家、参赛队伍、参赛人数最多,并且技术水平最高的一届。”李光春说,在本次的比赛中,我市的孩子们荣获了小学组机器人对抗赛的铜牌和中学组机器人对抗赛的一等奖。“在本届的比赛中,全国共收获了17枚奖牌,潍坊的孩子们首次参赛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很了不起。”李光春自豪地说。
“因为是国际性比赛,所有规则都是用英语讲解,孩子们听不懂有些吃亏。”李光春说,在参加比赛后,很多孩子都“发了狠”,刻苦补习英语。“参加比赛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成绩非常出色。”李光春开心地说,功课和爱好就像“两条腿”,相辅相成才会走得更好更稳。
总结经验,希望下次做得更好
在本次机器人国际比赛上,有着上佳表现的杨子川,是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国际学校的初一学生。虽然今年只有13岁,但是凭借着扎实的电脑和物理知识,杨子川和队友们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本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学组机器人对抗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当天,记者见到了杨子川。他告诉记者,每次制作机器人都要先画草图,再确定方案,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他甚至为此自学了部分高年级的电脑和物理知识,反复实验比较。
“在大赛上,挑战赛是现场命题的,我们当天的题目是机器人打保龄球,按照要求上午有两个小时的时间现场制作机器人,然后下午比赛,但是当天我们做得太慢了,本来可以表现得更好。”杨子川说,比赛当天他们本打算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编程,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制作机器人,可是接近中午才把机器人做出来,以至于没有了调试的时间。“做机器人慢是我的老毛病,我一定会改掉这个毛病,争取更加优异的表现。”杨子川表示。
据杨子川介绍,他读小学时从杂志上看到有关机器人的消息后就迷恋上了机器人,一直盼着能够亲手制作机器人。
“读小学5年级的时候终于如愿以偿了,我很喜欢制作机器人的过程,看到自己制作成功的机器人很有成就感。”杨子川说,制作机器人与学习并不矛盾,反而对学习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物理、空间几何的学习很有帮助。
文/图 本报记者 张身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