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短一周内成交额超过4万亿元,单日成交突破万亿元,创下历史“之最”。刚刚过去的一周,中国股市演绎了令人瞠目的疯狂一幕。“疯狂A股”的背后,庞大的资金从哪里来?被浓重投机气氛包围的A股,是否会将“豪气”演变为“豪赌”? “新型杠杆融资说”被认为较具说服力 6908亿元、6748亿元、9149亿元、8875亿元、10741亿元……12月1日至5日的一个交易周内,A股成交总量超过4.24万亿元。 这个数字超过了今年三季度的全国财政收入,略高于2013年地方政府4.12万亿元的卖地收入。其中,全周最后一个交易日,两市成交逾1.07万亿元,相当于每秒钟就有1240多万元的资金在股市里易手。 支撑“牛市”的巨量资金从哪儿来?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经初步统计,11月24日至12月4日,一般法人机构净卖出1252亿元,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净买入309亿元,自然人投资者净买入659亿元。本轮行情中,个人投资者特别是持有A股市值在10万元以下的散户净买入更多。 面对狂飙突进的股指,散户们的热情可想而知。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上海证券东方路营业部负责人证实,随着大盘不断走高,近日的确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排队开户盛况。 不过,来自多家证券营业部的信息显示,集中开户现象出现于A股已经产生明显“赚钱效应”之后。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散户资金毕竟有限,尚不足以支撑其如此天量。 在对增量资金来源的诸多解析中,“新型杠杆融资说”“产业资本入市说”被认为较具说服力。Wind资讯数据显示,仅在11月最后两周,就有过百只私募发起成立,其中八成为权益类产品,投资方向包括了信托及杠杆型股票基金。一些业内人士则表示,借助与私募联手,或发行伞形信托产品等方式,部分银行理财资金或已实现“曲线入市”。 国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何诚颖表示,在行情、国际环境等因素叠加影响下,外资、房地产等资金此前也不断流入A股。 新玩法“不差钱”,散户难免“满仓踏空” 成交量节节攀升,困扰A股多年的“资金饥渴症”似乎不治而愈。但疑惑也随之而来——12月4日,总市值高居A股首位和第六位的“石化双雄”双双涨停,石油燃气板块整体涨幅高达9.7%以上,与持续下跌的国际油价背道而驰。与此同时,在大盘大涨4%的同时,沪深两市近八成个股收跌,让股民大呼“看不懂!” 中国社科院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分析称,一些场外资金对股市觊觎已久,且有组织地专门选择二级市场资金缺少时进场。 一些业内人士则表示,一些技术、资金门槛高的“新玩法”在此轮行情涌现,并造就了一批“新型大户”。小散们难以参与其中,因而难免“满仓踏空”。 产业资本“大户”入市。12月以来多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成交,占全市场的比重过半。在其背后,产业资金频频向银行、券商、地产等权重股集结。例如安邦保险,12月以来屡屡出手,先后增持“民生银行”和“金融街”等个股。 通过融资融券、伞状信托等产品“借钱炒股”,借助杠杆基金等复杂金融工具进一步放大投资收益。由于存在资金杠杆,A股分级基金的进取份额,在本轮行情中持续受到追捧。在大盘大涨4%的12月4日,几乎所有的分级基金B份额,均以涨停或接近涨停的价位报收。 “从原理看,杠杆产品都是在投资者投入一定的资金后,允许从其他渠道拆借资金打包投入。在上涨行情中,有助于其赚取远高于跟踪标的的收益。”上海证大财富董事长贺牧说。但他同时表示,这些“新玩法”波动性更强、风险更高。一旦大盘震荡调整,跌幅也会成倍放大。 A股进入“情绪敏感期”,投资者应理性 面对日趋狂热的A股,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广大投资者特别是新入市的中小投资者理性投资,尊重市场、敬畏市场,牢记股市有风险,量力而行,不要被市场上卖房炒股、借钱炒股言论所误导,不要盲目跟风炒作。 邓舸同时表示,证监会注意到近期股市坐庄、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活动有所抬头,将加强市场监管,坚决予以打击。 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也开始冷静地审视股市。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裘国根表示,在影响市场的因素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机会是跌出来的,风险则往往是涨出来的。 中航证券首席投资顾问鞠自华认为,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背景下,部分个股的暴涨中投机成分居多,股民要警惕A股可能出现的震荡,及时防范风险,切忌“追涨杀跌”。 交银国际研究部董事总经理洪灏则认为,理财市场资金回流及未来的降息预期,是本轮股市走强的主要因素。“但随着股市资金不断加杠杆炒作,未来的巨量交易将伴随市场的巨幅波动,投资者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12月以来A股连续两次改写史上最大单日成交纪录,盘中均伴有宽幅震荡。其中,12月5日受利空传言冲击,沪深股指盘中一度“跳水”,跌幅双双接近3%。这意味着,伴随股指快速攀上高位,A股已经进入“情绪敏感期”,投资风险正逐步暴露。 事实上,从A股以往多轮“牛市”观察,行情的可持续性与上行速度往往相关,上行速率越缓,持续时间越长,反之亦然。从这个角度讲,面对天量和新高,投资者应该保持理性,别让“豪气”变成“豪赌”,别让疯狂毁了A股。 ◎困惑 股市创纪录式上涨能持续吗 股市的火爆让这个冬天不太冷。不知不觉间,年初还在为2000点能否守住而揪心的人们陷入了另一个困惑:近乎一天一纪录的上涨还能持续多久? 在过去两周时间里,上证综指10个交易日上涨450点,涨幅高达18%,深证成指涨幅24%。虽然对于“牛市”没有严格指标定义,但是如此涨幅俨然已经在这段时间内构成了牛市行情。 除了涨幅之外,本轮行情“牛”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成交金额。近两周来,沪深两市成交金额屡创新高,从6000亿元、7000亿元到9000亿元再到1万亿元,几天之内便完成了数次跨越。这样的破纪录速度令人震惊,似乎只能用“疯”来形容。 此时,被前期持续上涨和牛市大讨论唤醒的新老股民开始蜂拥入市。尤其是没有经历过上一轮牛熊洗礼、未有切肤之痛的新股民更是无所忌惮地追涨,享受了一把难得的“蓝筹梦”。 中国股市从来不缺资金。如果市场信心持续、预期不改,更多资金有望从储蓄和银行理财等领域转移到股市,而这又将进一步助推股指上涨。不过,如果没有基本面的支撑,股价越上涨,风险越积聚,暴跌随时可能触发。 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是,这一轮股市上涨有杠杆撬动,很多投资者选择向券商融资来买股票,资金效用被放大。 有分析人士预计,今年年底融资融券规模突破万亿元是大概率事件,明年则有望达到1.2万亿元到1.5万亿元。 然而,构建在杠杆之上的市场风险显而易见。一旦风向转变,融资资金蜂拥而出或将触发断崖式下跌,利用融资杠杆的投资者可能面临很大损失。 股市长久低迷不是什么好事,但脱离基本面的暴涨同样令人担忧。 虽说股市反映的是预期,而中国经济明年似乎也不会差,但在杠杆撬动和中小投资者新入市资金作用下的持续暴涨并不是市场应该期待的。 在中国改革纵深推进、经济平稳增长之际,人们有理由期待股市转牛。只不过,无论是中国股市的投资者,还是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相较于指数持续上涨的大牛市而言,更需要的是具有坚实基础的“有质量的牛市”。 此前,有文章提出,中国需要“有质量的牛市”,并提出“有质量的牛市”应该具备三点:其一,市场上涨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其二,股市的上涨具备较长时间的可持续性;第三,股市的投资氛围活跃,但不狂热。 如果仅仅是资金推动、击鼓传花式的上涨,那么这样的行情必然不可持续,难免暴涨暴跌。到时候,伤害的是市场信心,受损的是最为弱势的中小投资者。
◎纠结 股市涨楼市跌 买房还是买股 随着A股持续暴涨,近期“卖房炒股”的言论也“甚嚣尘上”。“都说温州炒房团已转投股市、横扫银行券商股了,上一次没跟着他们买房,这一次绝不能再站错队了。”有网民说。 一位二手房中介告诉记者,近期确实有些房东急着出手,就是为了快点变现、能赶上股市的大牛行情,“但也只是少数,因为楼市也在回暖,更多人还是想把房价再‘捂热’一些,毕竟这比炒股的风险要小。” 不过从近期楼市成交量看,A股的火爆一定程度上似乎已分流了楼市资金。以杭州为例,12月首周,日成交量均低于五百套,甚至出现仅成交两三百套的阶段性谷底。 “过去是股市不涨、楼市不跌,手头的钱不会买股票也买不起房,可现在房价跌到低点,股市也开始大涨,手头的钱该往哪儿投实在太纠结了。”杭州白领郑勇说。 虽然股市显示出极具诱惑力的“赚钱效应”,但专家提醒普通股民,尤其是计划购房者,时刻明确股市的风险意识,切勿冲动“卖房买股”。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