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建党支部发展进步青年
2014年12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党支部发展进步青年
  由邓恩铭、延伯真介绍,张玉山与王云生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位于王云生家乡的这间小屋曾是他和孙庆云的婚房。



  1924年2月,张玉山、王云生经延伯真、邓恩铭介绍入团,回乡后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6个月后张王二人成为了中共正式党员,中共寿广支部、寿光支部相继成立,党组织进一步壮大。另外,他还给志同道合的革命伙伴王云生成功说媒,王云生和孙庆云伉俪相守一生。
赴青结识领路人 寿光党支部成立
  1924年2月,张玉山的同学延伯真从青岛来信:“现在有一进步青年组织,为共产党的候补学校,你或你的朋友愿意参加者请速来办理手续。”张玉山即与王云生商定赴青岛。到青岛后,张玉山首先见到延伯真,又通过延伯真见到邓恩铭,遂由邓、延二人介绍,张玉山与王云生一块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为两个人不能成立组织,均被任命为党的通信员。回寿光台头后两人以张家庄为基地积极开展工作,举办了平民学校,组织了植树会、抗粮社、互助会;宣传马列主义,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号召群众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鼓动宣传中,张玉山常讲“穷人的白骨,富人的白银;穷人的黄脸,富人的黄金”。也讲到反动统治者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无产阶级必须当家才能过上好日子。
  4月上旬,邓恩铭借回淄川探亲之机,到寿光张家庄进行革命活动。他在张玉山家里,听了张玉山和王云生的汇报,召集部分群众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了寿光的革命形势,要求二人积极联络同志,发展组织和革命力量。邓恩铭离开后,张玉山、王云生便开始积极发展团的组织。到4月底,他们比较熟悉的进步青年张子明、张良儒、褚方珍、王湘宾、杨兰英、王其圣、丁培基、隋月寿、隋庆祥、隋洪烈等都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6月又发展了陈焕然、隋以文入团,至此,寿光团员已发展到14人。7月,在中共青岛支部工作的延伯真受邓恩铭指示,回家乡广饶开展工作。8月,延伯真来到台头,将张玉山、王云生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将张、王二人与广饶的延安吉共同组成了一个三人党小组,张玉山任组长。不久,张玉山、延伯真介绍李铁梅入党。张玉山又介绍了本村张用之和牛头镇的马保三入党。
  到1924年秋,经中共济南地方委员会批准,在原党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寿(光)广(饶)支部,张玉山任支部书记,委员有王云生、延安吉。寿广支部直属济南地方委员会领导。9月,青年团寿广支部建立,张玉山兼任支部书记。寿广支部建立后,即在著名的寿光西北乡凤凰台、洰淀湖畔向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教育。并经延伯真介绍与北京师范大学取得了联系,邮购了由李大钊主办的《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这些刊物是组织上订购的,在寿光、广饶两县广为销售,从而在这一带偏僻的农村,广泛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使人民群众了解了中国和世界的革命形势。
  党支部在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积极发展党的组织。此时,寿光先后发展了褚方珍、陈文胜、陈坤山、陈炳军、侯树胜等人入党。时年冬,在寿广支部的领导下,寿光北部张家庄、南台头、北台头等许多村庄举办了平民夜校、女子学校,使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了文化,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
  1925年初,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寿(光)广(饶)支部分立。寿光县随之以张家庄为中心建立了寿光党支部,张玉山任支部书记,委员有王云生、李铁梅等。此后,寿光党支部便统一领导全县的党团工作。

王云生出身贫苦,受邀讲课成得力助手
  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中,张玉山和王云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玉山不仅将王云生发展成了我党的骨干,还牵红线当红娘,为他的终身大事操劳。
  王云生,名伯龙,字云生,1904年生于寿光县王高镇(现属田柳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世代以打短工、种盐碱薄地为生。
  王云生天资聪颖,父辈盼望他有个读书的机会,族人解囊相助,族叔王金玉替他一年交四吊钱学费,村东头姑姑家帮添些衣物、粮食。东借西贷,王云生勉强上了学,发奋苦读,成绩名列前茅。老师王瑞文对其十分欣赏:“伯龙日不得温饱而无戚戚之容,胸有大志常沉默不言,是诸生中的佼佼者。如加以培养,定出人头地。”便常鼓励他勤奋读书。
  后来,王云生靠亲人资助读完高等小学,因财力不支,再未升学。他“闭门不出,独生苦闷”。但自从被张玉山请到张家庄讲课后,王云生成为了张的得力助手不离左右,以张家庄为基地办革命学校、抗粮社、互助会,在西北乡培养了许多党的骨干。
一个捶箱定郎君 一个过桥窥倩影
  张玉山和王云生携手革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王云生来张家庄教学时刚过20岁,尚未成家,张玉山代为忧虑,多方为他配偶。几经选择,张玉山想把本村一位名叫孙庆云的姑娘介绍给他。孙庆云父母早亡,跟兄嫂度日,聪明贤惠,通达事理,年纪与王云生相仿。她听说王云生年轻有为,识字明理,十分爱慕。可是兄嫂想借孙庆云出嫁捞点财物,便嫌王云生家境贫寒,不肯应允。张玉山派人到他家求亲时,孙庆云不好自己出面,躲在内室暗自倾听。一听到兄嫂拒绝,又气又恨,便在内室捶箱砸柜以示反对。后来几经周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人婚事在酝酿期间,王云生想见女方一面,可是那时有碍于封建习俗,不能对面相见。一天孙庆云在村东河边淀桥下和几个妇女洗衣,张玉山便领王云生从桥上经过,借机窥看庆云。可是庆云瞥见桥上有人,便羞得低头洗衣,云生只看到了个背影。
  1924年,两人结婚时,张玉山送上一副贺联:
  洞房交杯,方消当日捶箱恨。
  花烛双辉,细认淀桥浣衣人。
  几个喜欢推敲文字考证典故的朋友,面对贺联反复吟哦,百思不解。
  后来他们向张玉山请教,才知道其中渊源。众人听了,觉得饶有风趣,一时传为佳话。
◎相关链接
云生和庆云的爱情
  王云生和孙庆云成婚后,情投意合。王云生奔走革命20多年,常置家庭于不顾,孙庆云在家侍奉婆母,孝顺至极,婆媳和睦,乡里传为美谈。王云生家贫,孙庆云拾草挖菜,历尽艰辛,但从无怨悔。王云生因革命两次被捕,后在济南被押5年之久,孙庆云白日里脸上欢喜安慰婆母,晚上暗自流泪湿透衣枕。国民党土顽在王高一带肆虐时期,孙庆云拖儿带女逃到利津县种地讨饭,备受颠沛流离之苦,但支持王云生革命的感情却始终不渝。
  1951年,王云生担任了淄博专署专员,孙庆云已两鬓斑白、满面风霜。那时离婚之风盛行,有人劝王云生离婚再娶。王云生坚决拒绝:“我们多年患难与共,如今年过半百,把她抛弃,对玉山同志的盛情,对庆云老伴的诚意,都是难容的。”后来,上级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把孙庆云及其子女调到王云生身边,晚年共享天伦。王云生在工作之余,有时还讲起这副贺联的故事,充满了对张玉山无限的怀念之情,可每说到要处,孙庆云总用手轻轻触他,不让他讲下去,免得他太难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