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末,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节前车市,打算“买新车过新年”的消费者该如何抉择,才能顺利地淘车舒心过年?记者在近期的走访中,对本地的车市业内人士进行相关采访,并整理出几种有效应对促销忽悠的方式,希望能给购车者带来帮助。 挤掉优惠水分 节前车市促销琳琅满目,不少汽车经销商宣称某款车型的优惠力度可达数万元。如果售价在数十万元的车辆,优惠数万元还算常见。但如果本身售价是数万元至十余万元的经济车型,那么巨大的优惠幅度不免令人生疑。消费者如果细辨之后会发现,某些所谓数万元的优惠,并非是现金,而是数万元精品礼包。别看多了精品礼包几个字,其含金量大打折扣。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对记者坦言,现在市场上所谓精品礼包“水分”巨大,其实际价值和所宣称的标价相差甚远。 因此,业内人士建议购车者,在购车谈判时,可以尽量要求商家把这些精品礼包折换成现金优惠,直接用于抵扣购车款,这样就能最大程度挤掉优惠中的“水分”,现金优惠更加实打实。如果实在没法抵扣,则要尽量挑选一些实用且有质量保证的精品。
避免望穿秋水 所谓“望穿秋水”是指消费者在签订购车合同之后,苦苦等待且迟迟无法提车的尴尬境地。在春节前夕购车的消费者,大多数都是为了在节前能顺利提到现车,从而开着新车过新年。因此,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这种迟迟无法交车的等待简直就是煎熬。采访中记者获悉,节前旺季不少热销车型的车源愈发紧张,但是一些商家为了抓住时机冲量,往往会抓住消费者基于要现车的心理,承诺节前交车,先把合同和订金收入怀中,而后再以各种借口推脱和抵赖,延长交车时间。这种做法一度令不少急于用车的准车主十分苦恼又无奈。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购车者,如果急于用车,在购车时就要清楚的询问车源情况和交车日期,并在签合同时,明确将交车时间写入合同。一旦发现商家违约,就可依据合同要求赔偿损失。
莫被浑水摸鱼 浑水摸鱼是不少商家惯用的把戏,在汽车市场也不例外。这里面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优惠幅度的浑水摸鱼:趁着节日来临之际,把原本就有的优惠幅度,换个名头重新包装一下,宣称是节日特惠,但实质优惠幅度并无增加。此谓之: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要避免上这一类当,就必须提前做好功课。留意一下相关车型在节日前夕一段时间以来的让利情况,前后一对比,商家的忽悠就不攻自破了。 另外一种浑水摸鱼的情况,是指商家会把一些滞销的库存产品,以节日的名义特价促销。因为这类产品很有可能存在质量瑕疵。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如果明了真实情况,纵然优惠幅度再大,也不会考虑购买。对此,提醒节前购车的消费者,一定要严把新车检验关,尤其是对所谓特价车型,更要细致查验出厂日期和车况,莫被蒙混过关。
做足行情功课 如果正在计划买车,而且并没有选定车型,那么寻找到打折车的机会就非常多,即便是已经认定非某款车不买,多掌握一点行情对“讲价钱”也非常有利。必须提醒的是,除了上网或者翻阅报纸了解最新的价格行情之外,还必须留心一下各款车不同的“销售背景”。年末如果传媒上透露出某款车“销售压力很大”,其中的潜台词或许极可能是——该款车库存积压严重,正在做最后的努力尽量多售出这些车。这样的车当然在价钱上可以更加优惠一点。 此外,年末传媒大量报道了明年可能上市的新车型,而根据车市的规律一旦新款上市,旧款一定会降价。不仅同一公司的产品会因为新车上市做或大或小的调整,不同公司的产品也会根据竞争对手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售价。掌握这一点对于寻找价廉物美的好车特别有用。 本报记者 刘钦
|
|